入帘青(原壹瓶商贸大丰项目)
基坑支护工程
深
基
坑
专
项
施工单位: 四川省欧荣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核日期:
目录
第一节、工程概况 (3)
第二节、编制依据…………………………………………………………………………3~4第三节、支护方案………………………………………………………………………4~8第四节、基坑变形监测及因周边管廊沉降而采取的措施………………8~11第五节、深基坑土方护壁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1~12
一、工程概况
1.1入帘青项目工程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办蓉北路225号,东侧为蓉北路(成彭高架),南侧与天晨·花溪碧(已建)一路之隔,西侧现为厂房,北侧为华美路,交通十分方便.
1.2 本工程地下2层,规划总建筑面积212900.00 米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57114.00 米2,地下建筑面积55786.00 米
2.开挖后形成深度为5.3—9.1米的土质基坑.
1.3 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本靠红线而建.建筑物周边环境相当复杂,四周均有地下管廊及管线(其基础埋深在-9~-14米之间,而且管廊侧壁和顶部回填土质量较差),管廊距基坑东侧、北侧和南侧均较近,对基坑安全影响较大 ,开挖过程存在不可预测的困难情况,因此深基坑支护有较大难
度 ,必须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施工方案的经济及施工安全.施工难度经多方案比较,综合权衡,选择了采用土钉墙和护壁桩相结合的支护方案,并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方案,确保基坑安全.
二、编制依据
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主要依据:招标文件及图纸;现行规范、规程以及现场实际情况.主要规范、规程如下: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199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9)
《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CECE96:97)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199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三、支护方案
该边坡主要采用桩板墙、预应力锚索、桩间板构造锚杆、喷射砼面板支护组合的临时性支护体系.总体上不能先开挖后支护,有放坡条件尽量采用放坡开挖,无放坡条件,需直立开挖,必需本着边坡开挖、边支护原则,分段分层施工、严禁无序开挖.流程为:施工桩——开挖3米左右施工第一排锚索——施工桩间板——第一排锚索张拉锁定——继续下开挖3米,周而复始完成桩——锚——板——拉——挖流程,直至基坑开挖至地下室标高.
1、各支护段桩砼强度为C30,桩径为1.2米,抗滑桩嵌入拟建筑物基坑底标高以下不小于3米;桩上设置预应力锚索,各支护段桩间距详见设计施工图.
2、桩顶设置连接梁(简称冠梁),冠梁宽度 1.0米、高度 0.8米.
3、桩间板喷射砼强度为C20,最小厚度为80米米,挂网配筋双层双向Ф8@200×200,加强配筋HRB40016@1000,面板加强钢筋必须植入桩身不小于350米米.
4、桩施工为避免基坑大面积垮塌,选择隔孔开挖,开挖时必须作好护壁,在锚索位置预埋150米米预埋管件,方向与锚索一致,倾角与锚索相同,桩身混凝土强度为C30.
5、预应力锚索钻孔深度应超过实际孔内锚索长度 0.5—1.0米,定位偏差不大于100米米,偏斜度不大于5%,孔桩偏差不大于5米米,锚固段必须位于中风化泥岩地层,长度见各支护剖面,钻孔完成后,采用高压空气清洗钻孔内石屑,随后安置锚索,定位装置每2米设置一个,保证锚索居中,锚索注浆应将压浆管伸至孔底(距孔底宜为100 米米).灌浆材料应按实验室提供配合比进行施工.本设计预应力锚索制作时自由段设四层防护,即船底漆、刷黄油、外套塑料管和米30水泥砂浆.待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垫墩强度达到85%后,方可进行锚索张拉.预应锚索张拉前,应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张拉应按规定程序进行,在编排张拉顺序时,应考虑相临锚孔预应力锚索张拉影响.正式张拉前应取20%设计张拉荷载,对其预拉1—2次,使其各部位接触紧密,钢绞线完全平直.正式张拉时,宜分二次四级进行,第一次张拉第一、二级,第二次张拉第三、四级,两次张拉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两次张拉的时间间隔不少于3天,每级张拉的拉力按设计预应力的1/4递增,超张拉10%
后,恒载10分钟,待无变化锁定,张拉时监理工程师应旁站,并及时签证.锁定后如在48小时内发现预应力损失,应进行预应力补偿张拉,最后采用钢筋网罩级C30细石混凝土封闭锚头.
6、C30冠梁级桩砼施工按混凝土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桩通长配置纵筋应锚入冠梁不小于30d.
7、桩间砼板厚度为80米米,强度为C20应分段分层进行施工,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30米米,钢筋上下搭接可靠,长度不得小于300米米.钢筋砼面板根据情况可用喷射混凝土,或现浇混凝土,终凝24小时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一般不少于7天,气温低于5℃时不得喷水养护.
8、桩间空间距为1.5米,桩间土由于结构松散,桩间采用挂Ф8、250*250钢筋网,网筋外铺设加强筋HRB400 16@1000,桩间喷射C20砼,厚度8米米,上层砼面层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护壁体系顶地面进行砼封闭至红线围墙,有条件时应砼封闭2倍基坑深度地面范围;桩深主筋通长筋全部锚入冠梁;桩间支护主筋可与转身通过植筋L=100d进行连接.
9、9、桩间板上根据水体情况设置坡面设泄水管,将边坡体内滞水排出,泄水孔按梅花形交错排列,1000*1000间距,泄水也采用Φ100PVC塑料管制作安装,外斜率为5%.
10、根据岩土工程信息化施工的要求,如施工过程中发现岩土构成与设计差别较大 ,应进行设计修改后再进行边坡支护施工.
主要内容:
排桩支护:
四、基坑变形监测及因周边管廊沉降而采取的措施
4.1监测目的:
基坑工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不确定因素太多,仅仅依靠理论分析和经验估计难以保证工程安全施工,因此在建筑基坑的施工及使用期间,及时发现并时时掌握建筑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各项变形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坑的安全稳定性,保证基坑工程安全施工.深基坑施工时,四周均有影响施工的因素存在:北侧为道路,经常有重车通过,对护坡有冲击荷载.因此,对基坑的时时观测监控,能够及时掌握情况,基坑的安全才有保证.
4.2 监测方法:
根据拟建场区的地质水文条件,基坑周边环境及本基坑工程的具体特点,除对基坑进行常规的变形和沉降观测外,本基坑工程对基坑边坡的水平位移变形进行重点监测.
4.2.1基坑沉降、位移观测:
本次沉降监测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测量控制网,在远离拟建建筑物100米外选取两座基点,作为测量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点起始点.在对基坑进行降水之前开始第一次测量,其数据作为以后测量成果计算的起始数据,并用其分析与判断沉降变化,土方工程实施后每2天监测1次,必要时1天1次.由于拟建建筑物基础埋深大 ,为了保护周围建筑物及道路管线的安全,防止发生沉降,还
应对道路管线和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4.2.2 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
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沿基坑平面布设10个位置,每个位置竖向各设四个点,-9.00米以上的土钉墙顶部和中部各
做好观测点后,读取各观测点的初始值,并填写记录,随着基坑逐步开挖,分别读取各测点的当前数值,取得当前变形量.一旦发现紧急情况,要立即上报,马上采取相应措施.
根据地质土层情况,基坑开挖深度及相关变形观测经验,本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加强观测,及时整理
分析观测结果,并向相关单位反馈,及时消除了基坑护壁不稳定
因素,以保证边坡安全.
五、深基坑土方护壁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目的
为了预防施工现场深基坑土方坍塌事故的发生,并对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便紧急情况下做出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情况或事故可能带来的职业人身安全方面危害,为了加强管理,公司特制定本预案.
(2)适应范围
施工现场.
(3)组织机构和职责
①质安部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
②工程部、综管处及项目经理积极配合.
(4)应急响应程序
1)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当接到事故报警后,迅速组织安全防护救护组人员行动,首先报告上级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及时打电话通知公安及救护部门.
①报急救120,报警时不能慌乱,口词清楚,准确无误.
②说明出事地点,详细街道名称,门牌号或单位工地名称.
③讲清楚伤者的伤情及出事原因.
④派人迅速到三岔路口,给救护车引路.
2)应急准备,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
①了解和掌握坍塌事故发生时,本岗位本部门应争取的应急措施,以免遇事慌乱.
②配置应急急救的相关机械设备及医疗器材.
③所有员工应了解应急预案程序,在紧急状态时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
3)抢救坍塌土方伤员及防止基坑再次垮塌的程序和措施
①要根据平时分工,协调行动.
②现场工长或项目经理要及时判明坍塌原因,首先将可能继续坍塌地方
用现场木桩或木架支撑住,尽快有效地制止住坍塌现象.
③迅速组织抢救组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用木具或双手从坍塌的土方中救出伤员.
④检查伤者受伤程度 ,及时护理和抢救险,在抢救险伤员的过程中要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抢救险伤者,最大程度延续伤者的生存时间,减少总伤亡率.
⑤伤员完全救出时采用反压法,就近挖掘土石方进行回填垮塌处,让垮塌影响范围尽量减少.
4)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
①报急救120.
②报告有关领导和与有关部门联系,打120救护.
③准备担架,抢救人员用木具、木架、木桩等.
④维护好现场秩序.
(5)应急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