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诗人简介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
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外号“诗佛”。
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孟”。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2.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3.田园诗: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其丈夫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
葬于龙门山。
其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被称为诗杰。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
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风格较清新刚健,“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勃《滕王阁序》,实为不朽名篇。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
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
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又称太史公,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字长卿,汉族,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
西汉大辞赋家。
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
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