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1、什么是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2、为什么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3、怎么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例:模仿(绍兴晚报2月11日)吉林省公主岭市某村的5岁女孩瑶瑶聪明活泼,喜欢看电视,特别喜欢模仿电视里的人物言行,并经常表现给他人看。
她最喜欢《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2003年1月25日,她看了小燕子上吊的镜头,就模仿起来,用鞋带往脖子上扎,当时被家人发现而制止。
1月29日下午,瑶瑶趁没有人注意,溜进一间房子进行了危险的尝试。
下午4点,有人进房时发现瑶瑶上吊了,一根绳子紧紧地勒在她的脖子上,另一头系在衣柜的把手上,脚下有一条小凳,她的脸上已经白得发青,舌头耷拉了出来。
在昏迷10天以后,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1、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事件?2、从中得到何种启示?第一讲绪论人不可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
——伽利略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对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的认识:1、什么是心理?2、什么是儿童心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不仅人有,动物也有。
但两者的心理有本质的区别。
人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小学儿童的心理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也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使个体的心理过程带上个体独特的色彩。
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制约、调节心理过程。
要掌握完整的心理,就必须把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
二、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1、小学儿童思维比较单纯,想法比较幼稚。
2、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外露,喜怒形于色。
3、小学儿童活泼好动。
4、小学儿童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5、小学儿童喜欢模仿。
6、小学儿童喜欢表扬。
三、小教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的特点。
2、制定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
3、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正常发展。
4、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和稳定情绪。
6、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7、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
四、小教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小学教育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1、客观性。
2、特殊性。
3、系统性。
4、实践性。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表现搜集相关材料,了解其心理现象和行为特点的方法。
孔明的《知人》:“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告之以祸福以观其勇。
醉之以酒以观其性,临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如照镜的研究。
诚实研究:让儿童蒙上眼睛,从客厅一角摸索到另外一个角落,用针去刺机械猴的尾巴。
当针刺中时,机械猴会发出叫声,随后落下一件食品和玩具以示奖励。
研究中,主试故意走开,暗地里观察被试一个人的表现,每个人做10分钟,研究者观察并记录被试的诚实(蒙双眼)和欺骗(拉下蒙布)的次数。
通过观察法所获结果往往较客观,但是,观察法往往不能察知被试的真实心理状态。
2、实验法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实验法是人为地控制和改变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叫自变量(实验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特定反应叫应变量,实验过程中需要加以控制的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叫无关变量。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里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一心理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如条件反射的研究。
优点在于控制较严格、结果较准确、可以重复实验。
缺点在于存在情景效应,可能与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有差异。
实验室实验法例举:母爱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笼子里关了一只小猴子,另外做了两个假母亲,让小猴对于两个人造母亲作出选择,一个是有裸露的金属丝网做成,但是能够机械性地给小猴吃奶,另外一个裹着长毛绒布,但是不提供食物。
最后,小猴宁愿选择裹长毛绒布的假母所给予他的接触上的愉快。
于是为了找东西吃也去裸露金属网母亲,但当家的仍然是长毛绒母亲所在的地点,特别是当小猴在笼中受到惊吓时往往把长毛绒母亲当作庇护者。
研究还表明,增加假母猴的母性特征能够增加她的吸引力:会摇动的比静止的、较温暖的比较冷的更加受到猴子的依恋,那些年龄很小的猴子尤其如此。
2)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在自然环境下,有目的地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如皮格马里翁效应、街角的从众实验。
鲁迅:“如果有一个人往地上吐一口痰,并且蹲下来研究的话,那么一定会引得一大群人也来围观。
”优点在于实验结果较客观,缺点在于花费较大,变量较难分析,结果也较难分析,情景也较难控制。
自然实验法例举:偷窃实验:莫拉蒂让一个同谋者在纽约市海滩上随便找一个实验对象,把浴巾放在离他大约5尺远的地方,随后在浴巾上轻松地躺下,用随身带的收音机听了几分钟音乐,然后放下收音机沿在海滩散步去了。
几分钟以后,一个扮成小偷的研究者走了过来,他假装要偷走收音机。
有多少被研究者会制止他呢?在20次中只有四个人站了出来。
研究变动了同谋者去散步之前对实验对象说一句“注意一下我的东西”,而每个实验对象都答应了。
在20次实验中,有19次,研究对象都站出来阻止犯罪的人。
他们追赶小偷,叫他停下来,让他作解释,甚至与他拉扯,有人干脆抢下收音机。
一致原理:人们一旦作出了承诺,其行为就会努力来维护此项承诺。
3、调查法是根据所研究的课题的目的和要求,事先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要求有关人员回答,以找出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利用日记、传记等搜集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现象的方法。
通常搜集的资料涉及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5、测验法是采用一套事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心理测验量表)对被试的心理进行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二讲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1、遗传决定论: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环境决定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儿童,我可以在自己设定的环境里将他们培养成为任何类型的人。
”一、先天因素的影响(一)遗传传递因素遗传传递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这个过程传递了上一代的遗传基因,遗传基因直接影响儿童的生理的发育,也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的发展。
1、儿童的生理的发展形式。
2、儿童的生理的发展程度。
(二)先天环境因素1、胎儿期的营养。
2、母亲的服药。
3、母亲的酗酒、吸烟、吸毒。
4、母亲的疾病。
5、母亲的情绪。
6、胎儿期的教育。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一)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特点:1、启蒙性。
2、长期性。
3、感染性。
4、情感性。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1、大家庭多头管理2、核心家庭直接管理3、残缺家庭偏向管理(三)家庭氛围的影响1、活动氛围(1)智力活动氛围(2)非智力活动氛围2、关系氛围(1)和睦氛围(2)非和睦氛围(四)家长的教育态度1、民主型2、专制型3、放任型4、溺爱型三、学校教育的影响(一)教师的教育态度的影响1、教师的民主型的教育态度2、教师的专制型的教育态度3、教师的放任型的教育态度(二)教师的期望的影响1、高期望2、低期望(三)学习内容的影响:学习内容中渗透着文化价值、行为准则。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学习行为规范。
(五)学习活动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凝聚在一个社会、民族、国家中的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社会文化因素起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作用。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特征的过程。
社会文化影响的方面:1、通过文化的传承,使儿童了解掌握前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
2、向儿童传递民族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
3、使儿童能够与周围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文化影响的途径: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河北、山东的沙袋育儿。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的影响。
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的影响。
五、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个体的学习、游戏、劳动、交往等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影响。
1、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2、主观努力促进心理发展。
3、训练和练习促进心理发展。
4、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发展。
第三讲小学儿童的心理过程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普罗塔戈一、感知过程是个体利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加以反映获得感性经验的过程。
(一)感知的形式1、感觉的形式(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2、知觉的形式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二)感知的特性1、感知的选择性个体总是选择事物一部分刺激作为感知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衬托对象的背景的特性。
2、感知的整体性个体把感知对象的孤立部分和部分属性感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3、感知的理解性在感知时,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理解事物,并用词标志出来的特性。
(三)小学儿童的观察的发展1、观察的本质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
2、小学儿童观察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比较差。
(2)观察持续时间比较短。
(3)观察的系统性比较差。
(4)观察的概括性比较差。
(四)小学儿童的观察的培养1、引导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
2、给儿童讲清观察的任务。
3、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
儿童喜欢观察活动的、色彩鲜艳的、图象清晰的、新奇的事物。
4、让儿童掌握有关对象的知识。
5、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
二、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的反映。
(一)记忆的环节1、识记(1)根据目的性: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2)根据理解性: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保持3、再现:再认和回忆(二)记忆的形式1、短时记忆信息贮存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单位,或叫Chunk。
短时记忆依靠维持性复述得到保持。
维持性复述使信息能较长时间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它发生在不要求以后提取的情景中。
精制性复述是重复要记住的信息,而且把它同已经在长时记忆中的其他概念建立联系。
信息加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加工是编码。
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中信息的重要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中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2、长时记忆信息贮存时间超过1分钟,乃至数年或更长时间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大,这与突触形成的方式有关,因为突触形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长时记忆的内容主要以言语和形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