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㈠按内容分类⑴写景抒情类:《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⑵刻画人物类:《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⑶议论明志类:《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语》《马说》、《爱莲说》《陋室铭》⑷叙事类:《送东阳马生序》㈡按文体分类⑴记:⑵序,⑶表,⑷说,⑸铭,⑹书,⑺历史散文,⑻诸子散文2、抓住文眼,得其精髓。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这把钥匙,深入文章的内核,理解文章的内涵。
⑴《出师表》在一个“忠”字①进“忠言”,提出三条建议;(哪三条?)②诉“忠”源,表达感恩之情;(③付“忠”行,说明出师目的。
⑵《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一个“谏”字①如何进谏——“讽”→“善”②如何纳谏——“令”→“赏”③纳谏结果——“朝”→“胜”⑶《岳阳楼记》在情感上是一个“忧”字;在结构上是一个“异”字情感上:①迁客骚人:“忧”自己(因物而喜,因己而悲)②作者:“忧”国家,“忧”民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结构上: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⑷《醉翁亭记》在一个“乐(醉)”字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乐人之乐。
其他如《湖心亭看雪》在一个“痴”字;《鱼我所欲也》在一个“义”字;《小石潭记》在一个“幽”字;《记承天寺夜游》在一个“闲”字;《桃花源记》在一个“异”字;《曹刿论战》在一个“远谋”;《陋室铭》在“德馨”;《与朱元思书》在“奇山异水”;《送东阳马生序》在“勤且艰”;《爱莲说》在“爱莲(君子)”等等。
3、抓住重点,仔细探究。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远谋”(鲁庄公)→“齐师败绩”邹忌——“善谏”(齐威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诸葛亮——“忠”(先帝、陛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宋濂——“勤且艰”(同舍生)→“因得遍观群书”、“卒获有所闻”问题:①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②是如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对比)⑵过人的志趣追求、理想抱负:①向往美丽的大自然:《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往反”《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之君子者也)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理想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陶渊明:世外桃源宋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④修身明德,完善自我孔子及弟子:君子、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问题: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志趣追求和理想抱负的?你怎样评价这种思想追求?⑶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三峡山水之四季变化之美:山:险峻美;夏水: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凄凉美巴陵郡“盛状”——岳阳楼“大观”——琅琊山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朝暮之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承天寺庭院似幻亦真的月色——桃花林奇异风光及世外桃源——陋室环境之雅——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源曲、境幽——问题:抓住景物怎样的特征?描写了怎样的美?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和修辞?品位词语的佳处?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色彩的变化,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结合;(或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整体轮廓与局部描写)景、情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时、空结合(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变化,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光、影结合点染法,移步换景法,⑷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小石潭记》(柳宗元)——郁郁寡欢: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醉翁亭记》(欧阳修)——纵情山水、排遣抑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欣喜?苦闷?凄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马说》(韩愈)——怀才不遇愤懑:“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出师表》——忧虑、感恩、“先帝”、“临表涕零,不知所言”4、课文比较阅读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共同点:①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出师表》:提出三条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亲贤远佞”;《邹忌》:指出“王之蔽甚矣”暗含广开言路,吸取各方意见之意②提的意见都有广开言路的意思③提的方式都很委婉《出师表》是“以情动人”;《邹忌》是私事到国事(由小见大)采用类比的方式劝谏。
再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相同点:1:体裁相同:都是记,都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2、语言特点:语言上都采用骈散结合,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
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后又从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作者还妙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文章层次分明,音韵和谐悦耳。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5、重点句子:(考试经常出的默写、翻译、赏析、被引用的句子)哪些句子是重点句子?主旨句、总括句(统领全篇句)、总结句、过渡句、写景名句、含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包含某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句子、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7、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8、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9、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1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1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12、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1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14、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1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16、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17、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18、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20、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2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22、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2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2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2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6、如鸣环,心乐之。
(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7、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2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2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3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3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
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3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5、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6、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37、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3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39、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4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4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