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家乡变化看发展

从家乡变化看发展

从家乡变化看发展
我的家乡位于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家乡的小镇就是当年声震鄂豫皖苏区的苏家埠48天战役的革命老区苏家埠镇戚家桥,一条淠河千百年来静静地从家乡流过,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家乡人。

家乡是一个内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的冲击下,勤奋的家乡人民奋起直追,,家乡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随着党中央十七大的顺利闭幕,在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和谐社会进入新一轮的高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日新月异。

在此之际,我回了一趟阔别了五年的家乡,短短儿天之行,我目睹了近几年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感慨万千。

这一幕幕变化触动着我的心,让我这个在上海工作的人强烈感受到家乡的进步,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所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生活直奔小康,彰显和谐发展成效
家乡的小镇是一个靠丘陵区的小镇,以前镇上只有一家商店,旧称“合作社”,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一切商品都是从那里购来的,而且一大早就要去排队。

“合作社”里售卖的商品品种少、质量低,村民要想购物,就只能到十几里地之外的县城里购买,不仅占用时间,而且交通极不方便,一天只有一班老
破车在颠簸公路上,一早就要等在那里。

所以能上一趟县城是很奢侈的记忆。

近五年来,小镇上新开了几家大超市的连锁店。

这些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从日用到工具、从手机到冰箱彩电、摩托车甚至农用车……应有尽有,有些昔日在大城市里才能买到的物品,如今也出现在小镇上。

市里的配货中心每天配货,保证了商品的新鲜和货品的丰满。

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升了一大截。

95%以上的家庭有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并接通了有线电视,部分还装上宽带,用起了电脑网络。

几年前,村里还进行了农电网改造,用电更加稳定经济。

从他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时时透露出生活富足后的欣慰和喜悦,从他们谈笑风生的话语里,时时表达着对党中央的感谢、对胡书记和温总理的感激之情。

用家乡人一句话说,“现在呀,天天都是过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在家乡人种田不要上税,反而国家还给予补助种粮食费用,养猪国家也给补助,现在的普通农户的收入,也是前几年的二翻。

早年间,一些走出家门到外地发展的家乡人,看到了这些惠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发展前景,纷纷回乡,安心在家乡发展。

他们中间,有带回了资金有人带回了技术。

这些资金和技术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又带动了其他人的发展,以一带十,甚至以一带百。

在政策的鼓励下,许多家庭办起了家庭养殖,还有部分家庭办起了工厂,更有上海以及江浙一带的企业,看到了家乡的人力资源,投资了资金,在家乡办起了分厂。

我们村上就有二家上海羊毛衫分厂及一家服装厂,昔日农家女,而今也成了“上班族”。

村上也有村办企业,这些厂还能在农忙时及时调节生产,保证了企业和农业不冲突。

企业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新增收益。

三、科技全面创新,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现代化的浪潮在农村也是一浪翻过一浪,我眼见到许多家庭使用的设备已有先进城市家庭用的相媲美。

音响、液晶电视、电脑、太阳能淋浴设备……这些过去听上去有些陌生的名词,如今在村里见到它们早已不是什么难事。

记得前儿年,只有镇上一部电话可以与外界联系。

现在不同了,看到村民们基本上人人都有了手机,漫步在村上新修的村村通水泥路上,随时可见人们用手机在通话,他们的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也随时可以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过去村里耕种土地费时费力,村民都很辛苦却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好了,收割稻子再也不用许多人拿着镰刀去埋头弯腰了,联合收割机只要需要你站在田头,看着一袋的稻谷被装
好运到晒场,你只要翻翻稻子,晒干了直接装仓就好了。

记得小时在家时,每次给地里浇水,用的是一种木制的水车。

有的时候顶着太阳从早晨一直车水到夜里,十分辛苦。

现在给田里浇水,只要拿上小水泵,直接接上电力浇水,非常方便。

现在家乡人反而将种地当作了一种乐趣和锻炼身体的有效方式,看到他们每天乐呵呵的,俨然一副休闲度假的样子。

耕种的电气化大大缩短了村民在地里耕作的时间,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充实自己的生活。

过去门前坐着晒太阳的老大爷不见了,他们现在是工厂的门卫;过去没事就坐在桌旁搓麻将的中年妇女也不见了,她们现在是服装厂的工人……
四、教育实现整合,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家乡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家乡投资的重点。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

在我读小学那个年代,读书要到很远的一个乡办小学去,初中是在离家十五里的几个乡合办的一个学校读的,高中只有县里有一个比较大的。

现在不同了,每个村有一个小学,相邻的两个乡开始合作办高中。

为了扩大受教育范围,最近小镇上又新办了一所中学,加上职业教育中学,现在受教育学生的范围普遍扩大,提高了村民整体素质。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家乡人意识到知识的力量,更加重视教育投入,尽量为孩子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教育资源的整合,村民意识的转变,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建设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家乡变化翻天覆地,充分展现了党中央指导思路的正确性,体现了以胡主席为中心的中央领导班子亲民、爱民、信民、为民的良苦用心。

我想信,在以后日子里,就在这祖祖辈辈流血流汗的土地上,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壮丽的图画:笔直的道路通向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低低的围栏围着一洼洼的花园;昔日的田间劳作的农民象在别墅度假,他们有自己的图书室,他们将有自己的休闲场所……那是一幅多么让人激动的图景啊!
新农村的腾飞将指日可待,和谐社会的目标将不远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