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道家歷代所秘傳黃帝內經,不同于傳世版本,三申道長將之公之於眾,發於百度空間,以惠大眾,善莫大焉。
Zqhwsl不知醫,然知內經之重要,特輯錄成文。
内篇縂目黄帝《内經》上99陰陽12太無10太合12太乙8太初9太始11太易12太素9太无8太微8黄帝《内經》下75太樸10太華11太常10太昊10太玄11太沖5太虚9太黄9附: 天水劉道長傳說明:1.本書由zqhwsl根據三申道長百度空間日誌內容整理而成;2.每篇文章前的序號由zqhwsl所加;3.每篇文章前的日期時間為原日誌的發表時間;4.上古遺文,文辭古奧,文中有多處無法打出的字以同音字或相近字代替;黄帝内經上篇2009年01月22日星期四06:02陰陽1《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
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
見見也,乃謂常見。
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
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
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
見乎見,不見乎見。
不見見者,見矣。
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
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
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
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
道者,諸象之根也。
常者,眾玅之始也。
是時也,亦非時也;是常也,亦非常也。
時有所應,亦有非應;常有亘常,亦有非常。
恒有不常之見,亦恒有不見見者,豈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攝養也;生養也,此常也,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屍如死者,豈非然哉!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
諸求之於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故經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爲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气以爲龢。
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陰陽二也,齊之人物之生三也。
故‘逹道無形’而天地運行有序,‘逹道無名’而萬物生息爲紀,‘逹道無亟’而立陰陽爲萬物之綱紀。
綱者綱領也。
紀者規律也。
實乃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砥柱,立極之源泉也。
故有言,積气以負鵬。
言天乃陽之所象也,積水以載舟;言地乃陰之所凝也,則天爲陽而地爲陰。
其顯也,則‘陽動而陰靜,陽升而陰降’,‘陽主生而陰主長’。
‘陽爲衝龢,陰爲柔順’。
‘陽燥陰濕,陽表陰斂’。
‘陽躁陰寒,陽生陰成’。
陽清陰濁,陽長陰藏。
往陽至陰,數陽遲陰。
抱陽負陰。
內陰外陽。
淡陽濃陰。
故曰:‘陽者生气之母,陰者形象之根者’矣。
若(髟付)陰陽之變化,有方無端。
嗟乎彊弱,盛衰之應驗,隨時化變。
是以熱極而生寒,寒極而生熱,熱散而寒凝,火升而水降。
反此曰病,何謂耶?逆陰陽之質性內變生焉。
2 故經曰:“順四時之變,勿違勿逆。
承天地之沖龢,應順應虛,則養生之道成矣”。
故曰:‘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
清陽實於四肢,濁陰歸乎六府,內化而益,外化而實。
陰陽相守,天地交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故治必求於本,求其本則能除末。
故日形衛,陽在外也,月形營,陰在内也。
陽化(气火),陰成形。
寒氣生濁,熱气生濕。
濕氣清下則生肢痺,清气在下則爲飱泄。
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故陰陽反作,病有從逆。
故水爲陰,火爲陽。
陽化(气火),陰歸味。
味歸形,形歸气,气歸精,精歸化。
故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
味傷形,气傷精。
精化爲气,气傷於味。
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气出上竅。
故味厚者陰,薄爲陰之陽。
气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泄,薄則通。
气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
壯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壯。
壯火食气,气食少火。
壯火散气,少火生气。
故多(重)寒則熱,多(重)熱則寒。
陽閉生熱,陰閉生寒。
寒則蝕形,熱則蝕气。
气蝕形,傷爲痛。
形蝕气,傷爲腫。
風勝則動,動則爲風,熱則爲腫,腫爲鬱成。
燥勝則乾,乾爲津衰。
寒勝則浮,浮爲積涎。
濕勝濡瀉,瀉爲火焱。
故喜怒傷者血气,寒暑傷者形骸。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气上侵,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譬若寒暑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申而言曰,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秋傷於燥,冬必涎喘。
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气穴所發,各有處名;經臟絡腑,屬有所部;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布逆從,各有绦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
外内之應,皆有表裏。
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3 經言:“天象陽也、气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故清龢之气,益氜而通之。
地象陰也、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
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气厚之屬,以其清也;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
故‘气本乎天者親於上,質本於地者親其下’,乃各從其頪也。
陽發腠理,陰走五臟。
陽充四肢而動,陰歸五臟而靜。
是以陽者爲气,气厚則純陽也。
陰者爲味,味厚者乃純陰也。
而气薄者,陽中之陰也,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重者內密者陰也。
以形言,則花爲陽,實爲陰。
葉爲陽,莖爲陰。
枝爲陽,節爲陰。
幹爲陽,根爲陰。
皮爲陽,木爲陰。
地上爲陽,土中爲陰。
陰之气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
陽之气行於上,然气薄則發泄,气厚者發熱。
故火之盛也必衰,火之生乎必盛。
气生壯火,少火滋气。
故‘气遇壯火則耗散,气得少火則生長。
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爲病)(肉网肉)(音紀)則鬱,倂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
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爲陽,秋冬爲陰。
故味,其辛甘爲陽,功在發散;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
气味酸苦爲陰,用於湧滯;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
且陰陽一,之變無端。
五味之化方方。
失其時則變也。
4春之色青。
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
陰者,清熱解毒。
夏之色赤。
故赤色之陽,理血龢中。
陰者,消瘀破積。
秋之色白。
白色之陽,除濕利竅。
陰者,益气填中。
冬之色黑。
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
陰者,彊筋壯骨。
長夏之色黃。
“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龢中理气。
黃色之陰者,益气培陰。
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頪,袪其毒燥”。
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
苦大解毒,苦少清熱。
甘大降火,甘少得益。
辛大散結,辛少疎利。
鹹大滲利,鹹少填補。
故味之合,弗得甚之。
色之治,弗可過之。
性,爲之從也。
味,爲之歸也。
气,爲之使也。
故其龢,當有其紀也。
是以、形、色、性、味,爲歸經之母。
矀之龢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
味殊有别,性殊往度。
形殊有指,色殊有異。
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
虛實寒熱,時差地異。
大小質地,各有其極。
(髟付);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質性,气,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愼,匪人勿示。
好大莫取,貪功不及。
從分恖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
其貴持從來之得爲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
貪守套虚,陳規拒乂;抑有知以启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嗚呼!百姓無過也。
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气而猖,當此之時,爲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爲利,則爲好所移。
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生?可不悲歟?可不憂乎?是故耳。
5故曰:乾坤定位,陽綱陰柔。
陽彊陰弱,陽虛陰實。
陽浮陰沉,陽弦陰革。
陽數陰遲,陰短陽長。
陰濇陽滑,陰結陽鼓。
陰代陽搏,陰微陽洪。
陰緩陽緊,陽芤陰牢。
陰濡陽動,陰弱陽促。
陰小細伏,陽散耎大。
灋,天地自然之道,應時而辧。
合陰陽萬物之動靜,呈象以明。
故曰:“日陽月陰,夜陰晝陽。
互動而龢,則生道倡”。
故經曰:“四時之動也,與之上下”。
陽中之陽,其精華榮乎神,陽中之陰,其晶衛乎精。
其次資乎性,而養乎筋血。
陽者,衛乎形表,活躍有形,而司生者也,固而衛乎外。
故“陽不勝陰,則五臟(气火)爭,九竅閉塞”。
“陰中之陰,其精萃榮乎臟。
陰中之陽,其晶養及精髓;其次營乎血,而資乎肌裡”。
“(髟付)形者,陰居上而濡,陽在下而活。
故臟;見殭勁弦濇者,非吉。
腑;見搏擊鼓急者,大禍。
陽則患,陰則害。
”此不易之程矣。
故曰:“陰不勝陽,則脈流搏急,而疾走狂歌”。
“陽上行而衛乎外,陰下行而營乎裡”。
陽之養也則袪煩勞。
忌甚怒,汗勿風,寒勿傷,毋恖懕則神气清而陽龢氣爽,陰之養也則戒憂鬱,禁急燥,多息眠,少惑牽,尐熱煎,則心志靜而血養臟安。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龢陰靖,生道益昌。
6憼言浩浩,無過調乎陰陽。
鍼石湯醴,衹在補利得當。
故‘陰不可舉,陽不可墮;對癥而司,相得乃長’。
故“陽者動气也,莫可閉之,閉漬則狂瘋癲厥、中風喎斜。
陰者寧龢也,莫可動之,燥動則客陽亢眩暈,鬱悶煩懣”。
若(髟付)陰陽之道明,則程道之機徹。
是以‘春病頭項,風傷於陽;鮮勞於陰之害’也。
‘夏病胷肋,膩(音病,病頭上水下火)鬱悶,傷於絡也’;‘秋病肩背,燥風濕蝕,邪風客於肺’也;‘冬病腰腹四肢,寒邪風毒,勞乎筋髓也’。
故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
當夜臥早起,踏青徐步,鬆形深納,緩气鬆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
違則傷肝,夏爲瘀結,秋則寒變;甚則木气臃腫,營血濁粘,是爲陰入乎陽。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
早臥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膚也。
違則傷心,長夏少血;秋爲痎瘧,心(气火)閉塞,血路不暢。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長夏者,四時之所彚也,土濕石汗,木蕭火鬱,晚臥早起,動靜龢睦,當汗當溫,以致中龢。
逆之則傷脾。
秋則濕淫,逆水糜乎胃腸,春發瘡疹,夏當濕癢,甚而病消癉滿渴,水渙不收。
秋者,風气大動,地氣顯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平心靜气,內守神恖;靜立庭外,以緩秋刑,逆則傷肺。
入冬气塞,而爲飧泄,而爲乾咳。
風動(痰)火,則爲癆爲痺。
奉藏者少,冬病气短,至夏瘡癢。
冬者,萬物閉藏,水(仌水)地坼。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
逆則傷腎,春則痿糜,夏當厥逆,傷於骨則寒而逆冷,四時少溫,骨漸僵硬,曲伸不利。
此四時應五行之變也。
7若(髟付);陰陽之道,圜之無端。
陰陽之化,如影與形。
影雖虛而形無可去,形唯一而影然若即。
“故陰之質、無陽不宣。
陽之气、無陰不功。
”故陽動者,因圓以成象。
陰靜者,基方而頪形。
天著形以二十四气,气歸其根。
地著體於一十二質,質分濁清。
故‘日作,气歸胃以施化。
夜息,气歸膽以施衛。
是以病胃氣弱,病膽邪盛。
胃氣者,動气也。
膽氣者,静气也。
故動之,衛在陽明。
静之,衛在膽。
其,胃氣虚也,則求營於脾,故使脾虚而人不力。
其膽氣虚也,則求營於肝,故使人易怒,易感邪而少寐多驚’。
“風迺時氣;客,二氣以相搏。
性爲風君;作,過則内吹不已。
恖爲火王;用,過則消乎血氣。
”外邪時干,内邪從乎氣性;外者易息,而諸内者難已。
“心爲營王,腦迺行主。
腦,爲生臟而司腑運。
膓,爲心之腦全乎生。
”故齊爲雷霆之淵,患矯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