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节体温的控制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节体温的控制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5节体温的控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2.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也可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一)恒定的体温
这是从一个小孩身上得到的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那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
解答: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

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或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1. 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 恒温动物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
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3.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
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动物的死亡。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答: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都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体温恒定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也有利于扩大活动的范围。

4. 人体温的测量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

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总结:
1. 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 ℃。

2. 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 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略高于男子。

4. 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等等。

(二)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P115图表分析】
1.产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

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
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安静时(内脏);运动时(皮肤和肌肉——骨骼肌),如寒冷时骨骼肌的颤抖可使产热成倍增加。

另外,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影响产热。

2. 散热: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
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
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
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
升,散热也随之增加。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
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

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血管口径的调节: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

【讨论】
1. 当人体的产热多而散热少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中暑现象
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对策:注意防暑,做好降温工作。

2.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结论: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

同时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

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同时增加散热。

但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可能不产热,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三)体温受脑控制
【提问】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
答:读图3-32分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的下丘脑。

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 ℃)时,血液温度降至37 ℃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增加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使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

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 ℃)时,血液温度升至37 ℃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使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思考】
1. 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答: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所以体温会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时,机体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所以体温会升高,如中暑、发热。

2. 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答:(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在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

(2)动物还会变化姿势,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蜷缩身体、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

(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所进行的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行为。

【附讲】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

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

体温过低是不是一定能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年最小的新闻人物: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

2001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

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发现时,她的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16摄氏度!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

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

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

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

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

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