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荣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的一个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
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
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
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体系,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1、在价值观念上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在指导方针上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在实现路径上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在目标追求上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生产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5、在时间跨度上 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必修课” 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跨越路”生态文明的基本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参考二: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次大会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应当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资源可接续、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推动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美丽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为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注入了新的动力。
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才能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必须把生态安全作为必保底线,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根本目的,使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方向一致、目标一致、进程同步。
美丽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今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每次飞跃都产生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鲜观念和学习借鉴。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
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
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
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是有限的。
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
“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
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
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