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杰出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

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

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

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

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三位母亲教育经历:我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是每个都能真的幸福快乐。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成长得很好,即使面临成长的烦恼,他们也能在“烦恼”中汲取营养,滋养今后的人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总是不听话,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他们自己也总是感觉失望、挫败和难过?因为“爱”不等于“教育”,母爱是天然的,但“教育方法”却不是自然而成的,只有懂教育的母亲才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下面三位母亲的教育经历,希望能给每一位母亲,还有父亲一些启示。

和孩子的天性合作个案1●主人公小档案妈妈: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教育专家,从教多年。

女儿:圆圆,品学兼优,自主自立,16岁高考,现为内地某名校大三学生。

教育就是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做,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给孩子自由的同时,顺着天性去引导,但现在太多家长非常辛苦地做着破坏孩子天性的事情。

比如吃饭,人都是爱“吃”的,都知道饿了要吃饭,但现在很多孩子厌食,不爱吃饭,孩子吃饭成了问题,这其实主要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天性,要么是吃饭的时候错误的管制,太多指令,比如一定要求孩子吃够多少量,比如在孩子不想吃的时候追着喂。

圆圆小时候,也有到了吃饭的时间还玩得正欢,不愿意吃饭的时候,一般我叫一遍,她不来,我绝不会强迫,孩子一顿没按时吃也不会饿着,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我有时也会想些办法,比如吃了一会儿,故意“引诱”圆圆,对她爸爸说:“爸爸不要把鱼吃完了,给圆圆留点。

”听见她爱吃的菜快要吃完了,圆圆有时就会跑过来吃饭。

阅读也是人的天性,很多孩子不爱阅读,多数是因为家长把阅读功利化了,把阅读做成了任务,就抹杀了阅读的乐趣。

我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她的阅读兴趣,通过营造氛围影响孩子,包括经常带她去书店买书,在家常看书(而不是看电视),和孩子一起看书,这样孩子会觉得阅读是件有趣的事,渐渐就养成了习惯。

而且我从来不要求和强迫孩子阅读,她想看的时候就看,不想看了,就去干别的。

圆圆初一的时候,喜欢上了电脑游戏。

我的心态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童年必须要有玩耍,而且电脑游戏就是游戏,不是毒品,只要家长用健康的心态看这件事,不给孩子负面刺激,孩子就能用健康的心态去玩,就能够做到有节制,不会成瘾。

如果孩子真的“上瘾”了,过分无度,那说明孩子不理性,多半是之前的教育出了问题。

我和孩子的关系平等,会谈很多知心话。

当我们之间出现矛盾和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圆圆上小班时,我和先生工作都特别忙,下午要去接她带给我们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也考虑让她住在幼儿园。

刚开始和她商量,因为没有住过,孩子觉得新鲜,很高兴地就同意了,我们就去置办了一套东西,还交了住宿费。

住了几天后,我们接她回家,她有点不高兴,说不要住校。

当时如果从家长角度考虑,她住校是最好的,而且那时经济不宽裕,住宿费交了也拿不回,一套东西也白买了,但我还是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决定自己来克服这个困难。

后来圆圆大了,有矛盾时也是大家都说出看法,交流讨论,绝不会用强权强迫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

同题问答1.您最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答:好像没有这样的一句话,最常说的词是“宝贝”。

2.您觉得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妈妈要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答:多理解孩子,在日常相处中,不要苛求孩子。

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的简单判断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和你相处。

3.常言说,母亲就意味着不断奉献,您怎么看?答:这种“奉献”不应被庸俗化和表面化,好像就是任劳任怨,把金钱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还有就是由此生出的一种“讨债心理”,更会严重伤害孩子。

“奉献”应该是多花时间在自我学习上,把功夫做在背后,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呵护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整天花精力催逼孩子做这做那。

4.还有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您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什么?答:第一是不理解孩子,第二是教育原理缺失。

这都需要家长去学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凭感觉做父母。

5.您觉得怎么衡量一个母亲是否成功?答: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孩子在成长中也能感到幸福。

妈妈经1.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

2.绝不打骂孩子。

3.凡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个案2●主人公小档案妈妈:陈巧玲,早年是工程师,2001年转做记者编辑,现为教育研究所编辑。

女儿:熊婉茹,2009年由华南师大附中考上北京大学,现为元培学院大一学生。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如果要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引导孩子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女儿比较敏感,个性不张扬,重感情,是个文静内秀的孩子。

女儿2岁就开始认字,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上小学前就能独立阅读。

小学时功课很轻松,读过大量中外名著,《爱的教育》、《成语故事》、《简爱》都反复读过多遍,中学则涉猎更深更广。

大量的阅读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她的爱心、学习动力、自信心等都得自于这些阅读经历。

小学时,出于锻炼身体、培养气质以及交往能力等考虑,女儿也学习了舞蹈,还进了小海燕艺术团,但并不是表现最出色的那一类。

有一次,团里选拔孩子参加重要演出,女儿没有被选上,很失落。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女儿并没有艺术天赋,这些经历能够丰富她的人生,但她应该专注的是她的长处——学习。

女儿高中时,有次我们聊起这件事,女儿说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她发现了自己的天分不在艺术,还知道了人必须要有所长而且要做到最好才能受到重视,得到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