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战略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一)孤立主义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
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
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
“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
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
第三、利益可以调和。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
“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
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问题,而且涉及价值观的保全和财富的增长。
三、美国霸权战略工具及其特点(一)美国霸权战略工具1.军事威胁和发动战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最大的军事开支和国防工业,同时也拥有最先进的军事装备。
军事演习、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59-1975)、巴拿马战争(1989-1990)、科索沃战争(1999)、阿富汗战争(2001)、伊拉克战争(2003)、利比亚战争(2011)等。
)2.推动市场经济和私有化3.控制世界自然资源(石油、矿产和粮食)4.实施美元霸权5.定义汇率操纵国6.不公平贸易(倾销、补贴——2004年中美集成电路增值税争端)7.气候和环保工具(碳关税)8.技术垄断(出口管制法、把持国际标准的制定权——2006年中美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争端)9.操纵国际机制(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1949)、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核不扩散条约(NPT,1968)等。
)10.操控国际人权保护(联合国人权会议)11.散布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12.操纵民主和国际反腐败(全国民主基金会(NED)支持颜色革命,陈水扁贪腐弊案)(二)美国霸权战略工具的特点从美国霸权工具的具体内容看,有两条主线贯穿于美国霸权工具之中。
一条主线是自由主义的,寻求在民主国家之间保持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开放的支持下,建立世界政治秩序。
另一条主线是现实主义的,其要点是遏制、威慑和维持全球均势,以寻求大国(地区)之间在军事力量上的相互依赖和牵制。
四、二战后美国霸权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一)二战后美国霸权战略的历史演变1.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1945-1953)☆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冷战”避免热战,“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史称“杜鲁门主义”(the Truman Doctrine)。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安全战略,其实质就是战后初期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标志着战时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开始,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
2.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解放战略”☆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宣称,要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地点,用我们选择的手段(即核力量)(对苏联进行战争)进行报复”,史称“大规模报复战略”。
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该战略开始实效。
☆艾森豪威尔主张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军事干预和“和平演变”为主要手段,史称“解放战略”。
3.1961―1963―1969年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和“和平战略”☆1961年肯尼迪政府制定了“灵活反应战略”,以常规战争为“剑”,以核力量为“盾”,能够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同苏联和中国打两场大战,并能在在亚、非、拉地区打一场小规模战争(“两个半战争”)。
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灵活反应战略”宣告破产。
☆“和平战略”:肯尼迪抛弃了“解放”战略中过时的东西,发展了其中“和平演变”的思想,提出了“和平战略”: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和政治工具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国家进行控;“和平演变”的重点是东欧;“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和平演变战略发展到一个新的具体实施的阶段。
4.1969―1974―1977年尼克松和福特政府的“尼克松主义”☆1969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美国外交的“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史称“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
第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第二,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第三,利用中国制约苏联,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第四,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是美国全球战略由攻转守的标志,它的实施有助于美国体面地从越南战争撤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美国的衰落。
5.1977―198 1年卡特政府的“世界秩序战略”☆“世界秩序战略”:1977年,卡特政府提出“世界秩序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一是实行人权外交;二是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三是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关系;四是缓和东西方关系,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
6.1981―1981年里根政府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新遏制战略”)☆1981年里根政府提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的全球战略。
第一,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第二,对苏联实施强硬政策,扭转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第三,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第四,适当加强美中关系,借重中国抗衡苏联。
7.1989―1993年老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1989年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与遏制战略相比,超越遏制战略目标更高。
一个是围堵共产主义使其不能进一步扩展,一个是要战胜共产主义,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空间更广,主要是苏联、东欧外部和内外部的区别;手段更多,遏制战略主要是动用军事力量,超越遏制战略还有许多非军事的其他手段。
8.1993―2001年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和“三个支柱”。
“一个目标”是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疆界,巩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三个支柱”是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
其主要内容是:其一,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
其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其三,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新形势下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明显抬头的集中体现。
9.2001―2009年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布什主义”)☆2002年,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政府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又称“布什主义”。
该战略认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地区性冲突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美国将对恐怖组织和敌对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
“先发制人战略”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终结。
10.2009―2017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外交政策和“重返亚太战略”☆“巧实力”外交政策:2009年奥巴马提出“巧实力”外交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提供全球福利;第二,应输出希望而不是恐惧;第三,保持传统盟友,赢得新伙伴;第四,在国内外做到公正和高效,取信于世界。
☆“重返亚太战略”:2009年以来,美国把亚太地区作为新的战略重点,制定了重返亚太战略。
第一,在地缘政治上强调美国是太平洋国家。
第二,以南海为着力点,在中国周边频频蛊惑。
第三,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安全重心转向亚太。
第四,巩固传统盟友关系,扩展安全体系范围。
(二)战后美国霸权战略历史演变的特点1.二战后至今,美国霸权战略以苏东巨变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
苏东巨变前,美国以防御为主,苏东巨变后,美国以咄咄逼人的进攻为主。
在表现形式上,苏东巨变后,又以9·11 事件为标志分为两段,9·11事件之前,主要以人权为干涉世界事务的借口,9·11事件后,主要以反恐为借口,虽然形式上不同,但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2.美国的霸权战略在苏东巨变前主要针对苏联,苏东巨变后重点为中国。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通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阿富汗等形成对中国的封锁链,以此来遏制中国的战略发展空间。
美国之所以遏制中国,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增强已成为制约美国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