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王先生来到北京打拼的第五年了。
五年前,大学刚毕业的他和无数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北京,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北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这五年间,王先生凭借着其出色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从最初的数据分析员升职到了如今的项目经理,工资也从最初的7000元每月上升到了20000元每月。
和大多数在北京打拼的年轻工作者一样,早在2013年刚来北京的时候,房价已经让初入社会的王先生望而却步,只能与其他人合租。
在这五年里,王先生一直为在某一天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而努力。
可是尽管工资在不断升高,高物价和稳增不降的房价仍然让有房的梦想无法实现。
经过五年来的打拼和积累,加上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资产,王先生现今一共拥有约400万的存款,他在心里决定,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先付首付买下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房价是一个古老的新问题。
人类生活离不开房子,这就顺理成章地把房子推到了生活必需品的位置,“住者有其屋”人人都得有自己的立身之所。
房子,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房价却是一个新生儿,尤其是高房价,更成了人们口中讨论最多的话题。
因此,房价也就成了一个古老的新问题。
我国房价近几年持续上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已经高达7万,在郊区的房价也没有在万元以下的。
而大部分中级城市的房价也是很高,严重高出人们的承担水平。
购房,渐渐的成为了大部分民众的新病。
高房价让很多年轻人沦为了房奴,而且还要一代又一代的延续房奴传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国家随之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但都没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房价依然高得让人难以接受。
王先生是湖南长沙人,23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北京打拼,到今年已经28岁了。
以前的很多同学到这个年纪都已经成家立业了,王先生的家人也常常催促他赶紧安顿下来买房结婚。
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王先生感到疲惫不堪,同时也让他感到迷茫,是一直在北京闯荡好呢还是回家乡能生活得更好呢?除北京之外,王先生最近一年也在一直关注着家乡有没有更适合的工作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但不管怎样,买房是头等大事,无论回去家乡发展还是打定主意在首都扎根,拥有自己的房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买房的主意打定了,那么什么时候买房,到底在北京还是回家买房,买房的具体位置和面积大小等问题都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王先生一直在关注着北京和长沙的房价变动趋势以及发展情况,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定了北京市朝阳区和长沙市天心区为买房的目标区域。
王先生通过专门的网站收集了多年来北京和长沙房地产市场发展各阶段信息和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朝阳区和天心区的经济和房地产情况,通过严密的综合分析来作为买房的参考。
下面是相应的信息: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1995年起步维艰,建筑形态千篇一律我国房地产业真正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房地产业可以说与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同步。
在90年代初期,由于没有相应的经验借鉴,就注定了北京房地产业起步艰难。
在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所建项目也大都为相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自用住宅,只有极少量商品房和外销公寓。
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房地产业真正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很多开发商甚至不懂得房地产业的基本常识,只是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
无论是多层,还是高层;不管是塔楼还是板楼,都好像出自一个建筑师之手。
随后,由于海南、北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政府开始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这对京城房地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些开发商被淘汰出局,一些开发商在艰难运作,在这一阶段,北京出现了一批建筑质量差、设计陈旧、偏离市场需求的房地产项目,甚至出现了一些“烂尾楼”。
这一阶段京城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
「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重新起步产品品质没有实质性突破1996年-2000年是北京房地产业积蓄力量的阶段。
王良智回忆,在这一阶段,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中国房地产业开始重新起步,北京房地产业也在同步发展。
在这一阶段,一批已取得相应开发经验的开发商开始拓展业务范围,依据市场需求开发项目。
一些高质量外销公寓开始出现,不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项目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这一阶段,政府也在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房地产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业务程序、运作规则也在不断建立、健全。
可以说,房地产业开始逐步走向程序化、法治化与规范化。
「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快速成长,进入产业竞争时代2001年以来是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期,市场由完全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竞争核心开始回归到产品,北京房地产市场进入产品竞争时代。
同时,在这一阶段,北京市场涌现出多元化物业、新型地产运作模式,新理念、新策划、新项目层出不穷。
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解放之初,北京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市GDP仅为7.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
六十年之后,GDP突破万亿,达到10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18倍,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5%。
GDP每提升一个量级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1978年突破百亿元用了26年,1994年突破千亿元用了16年,2008年突破万亿元用了14年。
经济总量伴随着逐步平稳的增速不断扩充。
1952-200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0.7%。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年均增长10.9%,但此间GDP增长的波动系数达到0.27;改革开放后的1979-2008年,经济年均增长10.5%,波动系数下降到0.03。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11.9%的较快速度,同时波动系数进一步下降到0.01,经济增长的步伐更加稳健。
六十年来,北京市人均GDP从1952年的165元,增至1975年的1086元,突破千元;1994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40元;1999年超过2万元。
此后每隔1-2年即跃过1个万元级。
2008年全市人均GDP跃升到63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的90.7倍,年均增长8.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速为8.1%。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北京市的房地产业提供了优质平台。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六十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断清晰逐步升级。
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8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1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3.1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69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3.1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7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
工业由传统重工业发展到以汽车、电子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
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9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2%。
第三产业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发展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1952-2008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年均增长8.8%,改革开放后的1979-2008年年均增长13%。
三十年间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4%提高到19.4%;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占比由3.5%提高到8%。
2001-2008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9%、17.6%和15.8%。
200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5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
(三)市场机制日臻完善,各类市场发展壮大六十年来,全市服务网点、市场数量大幅增加,商业业态也从原来单一的供销社、百货商场发展到商场、综合市场、专业商店、社区便民点、连锁店、仓储超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2.8亿元,1978年增至44.2亿元,增长了14.8倍;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速扩大到4589亿元,比1978年增长102.8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速达到16.7%。
(四)对外开放成就辉煌,国际城市初步形成1950-197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仅为17亿美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对外贸易开始迅速发展。
国际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国际交往日渐增多,逐步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对国外投资者和游客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加快了北京市房地产的发展进程1987-2008年,北京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万个;实际利用外资432.2亿美元,年均增长21.9%,其中2008年为60.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62.8倍。
1978-2008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5647.3万人次,其中2008年为379万人次,是1978年的20.3倍;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513.8亿美元,年均增长13.5%。
朝阳区经济和房地产情况朝阳区作为北京发展最快的行政区,在北京整体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朝阳区无疑是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点,其亮马河商贸区、朝外大街商业区、建外大街商贸区及第二、第三使馆区都已成为北京市最繁华的地区。
(一)2015年2015年朝阳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4640亿元,同比增长7%。
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同比下降1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8.03亿元,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80.95亿元,同比增长7.3%。
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0.025%、7.72%、92.2%。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450元。
朝阳区的GDP总值在北京市GDP总值的占比为20.2%。
由此可见朝阳区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迅速,是北京市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朝阳区全年房地产生产总值为419.65亿元,同比增长2.8%,房地产开发投资689.3亿元,同比下降2.4%,全社会固定资产1238.7,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8%。
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1%,商品房和住宅的销售面积都在减少。
(二)2016年2016年朝阳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5171亿元,同比增长6.5%。
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1亿元,同比下降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1.03亿元,同比下降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18.87亿元,同比增长7.1%。
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0.021%、6.79%和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