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能有效中和外毒素。 (二)动物免马产生抗毒素 再从马的血清中提取 将这种动物来源的抗毒素注入人体,可中和相应的外毒 素,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但这种抗毒素是异种动物蛋白 质,因而对人体来说具有免疫原性,故注射前应做过敏试 验。 (三)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间的共同抗原称异嗜性抗原。 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感染 该菌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之间 有共同抗原,可以用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来检测可疑患 者体内立克次体的抗体,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的发展历史
一、免疫学开创阶段
1、我国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时,我国创造性地发明了 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 的。这实际上是免疫学的开端 2、17世纪时,不但在我国已普遍实行以人痘苗接种预防 天花,而且也引起邻近国家的注意,人痘法已传入朝鲜、 日本及俄国,并由俄国传入士耳其,后经中东再传入欧 洲。 3、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将人痘法传入 英国,在英国曾进行了人体实验;把接种人痘者移居至 天花流行区,结果发现接种者均获得免疫力。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免疫学诊断 与 防治的理论依据。 ★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 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般由几个到十几个 氨基酸构成。 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础,是与抗体、免疫 活 性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共同抗原:含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表位,能与同 一抗体发生反应,则将这两种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 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 即非己物质 克隆选择学说: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 分 接触过的物质,皆视为异物。 异物性是构成抗原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具有异物性的物质主要有 1)异种物质:生物间种族亲缘关系越远,分子结
(四)同种异型抗原
指来源于相同种属不同个体的特异性抗原。 人类的同种异性抗原主要有:
二、免疫学兴建阶段
1、免疫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Jenner首创的牛痘苗 2、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 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学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减低,以减 毒株制备菌苗或疫苗 3、Behring和北里发现抗毒素。抗原和抗体因能发生特 异性结合,这样就为诊断传染病建立了血清学诊断方法。 4、19世纪末对于抗体免疫机理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学术观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说两种理论在当时曾有着不同程度的争论, Ehrlich提出免疫反应必须具有其化学反应基础,血清中的抗 然而它们只是说明了复杂免疫机理的一面,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1、传统免疫概念: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 功能。 ★ 2、现代免疫概念: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 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 和稳定的功能。 二、免疫的双面性 a、过强:发生超敏反应 b、过弱:机体反复感染
三、免疫的功能 1、免疫防御:指机体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保护机体免受病原生物的侵害的功能。 2、免疫稳定:指机体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死亡 细胞的功能。(异常:清除机体正常组织,引起 自身免疫性疫病)
2、抗原分类
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 物质。 例如:蛋白质、微生物、外毒素等。 2) 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但有抗原性的物质。 例如:多糖、脂质等。
半抗原+载体蛋白=完全抗原
(三)特异性 即专一性,指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效 应物质,且只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
体是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即体液免疫学说。 1904年 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Arrheniius在研究抗原一抗体反应时提出免疫化学概念。 2)
Mitchnikoff所提出的细胞免疫学说认为免疫由 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
三、现代免疫学
1、20世纪的60年代,免疫学有了迅速进展,最大 的突破是对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 2、Claman,Miller,Mitchel1,Davies等提出了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概念 。 3、由于这些研究成果,使视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为 单纯化学反应的片面看法得到了纠正,并转向以 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免疫学。使人们逐渐考虑到免 疫应答是机体对“自身” 和”异己”的识别与反 应的生物学现象。
若表位存在于分子表面,则易与淋巴细胞抗原受 体结合,抗原性强。若表位存在于大分子内部, 则不表现出免疫原性。
此外,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的物理性状、种类以及机体 的遗传因素,生理状况等有关。 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化学组成复杂,为多种抗原聚合体,免疫原 性较强 可制备相应的疫苗来预防感染,也可 根据相应的抗体来诊断疾病。 细菌的外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蛋白质,有良好的免疫 原性。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留免疫 原性,即为类毒素。注射类毒素,可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3、免疫监视:指清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的功能。 (异常:机体易发生肿瘤) 免疫功能的正常和异常表现。
第二节
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一)概念 ★抗原:指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 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的T细胞, 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二)特性 1、基本特性: a、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及效应T细胞 b、抗原性:在体外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2)同种异体物质:由于遗传差异,同种不同个体 间间组织细胞的结构也存在差异,当这些物质进 入另一个体,即可引起免疫反应。 3)自身物质:自身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或胚胎期处 于隐蔽位置的自身物质释放,可成为自身抗原。 (二)理化性状 1、分子大小与化学组成 分子质量:10kD以上 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则抗原性就越强。 2、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表位是决定抗原分子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