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幸福观论文

马克思幸福观论文

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摘要:马克思作为哲学家,他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幸福实现,他的幸福思想能够为人类的幸福追求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重点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对幸福的定义和本质以及人类不幸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又指出了幸福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幸福;不幸;异化;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29-02幸福问题是人类一直不断探讨的永恒话题,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关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伦理学界一直研究的重大问题。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和不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发展阶段,幸福日益成了政府和百姓备受瞩目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具有了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幸福的定义(一)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个难以理解的词语,千百年来,人们都试图对这个词进行全面的解释,似乎都不能说清幸福到底是什么。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形态,人存在这个世界,必须通过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来延续自己的生存。

在获取的过程中,人类会感受到欲望和需求被满足时体验到的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体验到的快乐就是一种幸福。

这种幸福的解释有某种合理性,但是也有许多疑问。

欲望被满足是否能真的带来快乐暂且不论,即使人类能从中获取快乐,这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幸福以快乐为基础而又高于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幸福是长久的。

2.幸福就是道德在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中,美德和幸福是一体,一些学者认为拥有美德就是拥有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的幸福观念里有“知识—道德—幸福”这样一条思维轨迹。

柏拉图的幸福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理念论”,在他的理念世界里,善的理念是居于最高层次的。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

幸福论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幸福就是“至善”,是德福的统一。

(二)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对幸福的研究,首先是从对人的本质研究开始。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意义层面的幸福定义,即:幸福是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

幸福是对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但是我们所说的幸福都是相对性的幸福。

幸福的真实状态必须是在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来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

从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认为的幸福是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满足其需求的过程。

真正的幸福是人在追求幸福的,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中没有外力的干涉和阻碍。

当然,在以私有制为主的社会制度里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幸福的本质(一)幸福是一种存在感究竟什么是幸福的实质或者本质?有人说:“活着就是幸福”。

这是一种对幸福质朴的回答。

的确,幸福必须是一种存在感,如果我们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谈何幸福?也有人说:幸福的实质是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当它来临的时候,你没有察觉;但是当它失去的时候,你才发现那才是你要的幸福。

如此看来,幸福是一种意念,一种美好的向往,一旦在我们实现它的时候,它反而不存在了。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存在感,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我们有时不曾意识到它,而一旦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永远停留在我们期盼和回忆的状态之中,也许这正是幸福的美。

(二)幸福的实质在对一些真正感到幸福的人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目标,并且有着为理想和目标奋斗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一种最大限度展现人性完美的幸福,它所指向的是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不断提升,它能使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无限憧憬,这才是幸福的实质。

幸福其实就存在于人自我潜能和创造力不断提升、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幸福存在的形态。

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身的本质力量,培养发现幸福的敏锐眼光,对生活尽可能的有满足感。

过度贪婪不仅让我们往往欲壑难填,而且会使整个人生的状态充满空虚与无聊,让我们陷入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恼之中。

在人的生活过程中难免要遭遇不幸,我们要坦然面对,因为不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要善于忘却过去的苦难,展望美好的未来。

只有心中怀有希望,幸福的大门就会为我们开启。

(三)马克思视野中幸福实质的解释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在各个历史阶段表现都不一样。

劳动使人类从动物界分离进化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群体。

人类社会从古代发展到今天,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人类的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人类本质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探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过程。

对于马克思而言,幸福是贯穿于人的本质之中的,幸福就是人生活的本质目标。

马克思从人的生活处境出发,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确立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幸福。

人的本质和人的幸福是共通的,幸福不单单是人的生理需求,也是人精神上的理性渴求,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三、不幸福及其原因幸福与不幸是一对孪生姐妹,在这个世界上有幸福也就有不幸。

不幸的原因有许多种,我们列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罗素的观点在罗素看来,人生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以及错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

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几个方面。

1.过度的自我关注罗素从人的主观心理角度上分析概括了造成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过度的自我关注。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幸福感。

2.拜伦式的情绪罗素在关于不幸的总结中,认为忧郁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它主要表现为悲观厌世。

拜伦式的忧郁对人生充满了悲观,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人生来就是不幸的。

罗素对此极为不赞同。

3.过度竞争和妒忌过度竞争常常使人处于紧张躁动的状态,自己在生活中难以平静和放松,一直为能否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而焦虑不安。

过度竞争使他们精神过度疲劳,情绪上消极,没有生活的激情。

罗素认为有妒忌情绪的人广泛存在,而且妒忌情绪不易改变,往往给人带来不良后果。

4.厌烦和疲劳厌烦是一种受到挫折的情绪。

长久的厌烦情绪或者一直压抑在厌烦状态中的人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疲劳有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两种类型。

体力上的疲劳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形成过度疲劳,会对人造成残酷的折磨。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的大量应用,体力疲劳大大降低,但是精神上的疲劳却成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罗尔斯的观点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论述了正义的问题。

他认为正义的问题取决于社会制度,一个真正拥有正义的社会,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权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的分享社会的自由和财富,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没有差异,人人平等。

他认为,人们感到不幸是因为正义的缺失。

诚然,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可以给大多数的人实现相对的幸福,但是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正义,这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决定的。

人类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阶级的差异,追求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

(三)马克思的观点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已经丧失了自身的真正意义,它已不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演化成一种异化劳动,是一种外在于自身并与自身相区别、相对立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的劳动能够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自由创造的乐趣,这才是劳动的真正本质。

异化本身没有体现劳动的真正实质,它限制了劳动者的创造激情,因为异化劳动不能让劳动者感到自由创造的快乐而是一种被迫的体力劳作。

异化劳动下,劳动产品不依附于人,却反过来控制了人自身。

人类进行劳动只是为了谋生,劳动工人成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工具。

人类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个性受到压抑,心理和生理受到摧残,人类已从劳动中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四、人类幸福的理想状态私有制状况下的人是被异化、病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的。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类获得完全幸福的理想社会阶段。

(一)人类幸福理想状态的展望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问题就是如何让社会创造出条件,让人类能够真正的摆脱一切不幸,摆脱一切来自社会制度的剥削压迫等限制人类自由幸福的因素,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达到一种全面自由发展的境界,实现人类真正的彻底的幸福。

(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条件丰富的社会,人类能够在一种新的、显而易见的社会统一形式中完成自我实现的社会。

他认为财富是用来人类共享的,而不是仅仅为极少数的人所独享。

马克思认为,超出必然王国的生产领域,人类自身的能力将得到不断发展,那么就步入了真正的自由王国。

但是,自由王国必须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空中楼阁,他将建立在旧的社会制度之上而又高于旧的制度。

马克思认为,成熟的共产主义将保存有人类私有制下创造的全部成果。

它将吸收所有社会制度的优秀成果,把人类智慧的结晶充分利用并且发扬光大。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彻底消逝,人类得到了解放,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彻底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和协作,每个人都自由全面的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英]罗伯特·罗素.俗物的道德与幸福[m].文良文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3]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4]江海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5]郭杨子.浅议罗素的幸福之路[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张羽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2003,(9).(责任编辑:许广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