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常见的河流地貌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常见的河流地貌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常见的河流地貌一、单选题由于流水作用而形成的河流拐弯地貌成为蛇曲。

一般情况下,蛇曲形成的自然条件是地势平坦,落差小;地面物质软硬、松散适度。

下图示意蛇曲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蛇曲地貌处的流水作用为( )A.凹岸和凸岸都侵蚀B.凹岸和凸岸都堆积C.凹岸堆积,凸岸侵蚀D.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蛇曲地貌处由于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下列湖泊成因与牛轭湖相同的是( )A.火山湖B.断陷湖C.堰塞湖D.构造湖【答案】1.D2.C【解析】1.根据图示,河流蜿蜒曲折,百转千回,形成的地貌称为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

该地貌不是受向源侵蚀作用形成的,根据材料,蛇曲发育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段,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而成。

选D。

2.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堰塞湖与牛轭湖成因相同。

据此选C。

下图示意某河流地貌形成演化中的不同阶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该河流地貌演化时段的先后顺序为()A.abcd B.badc C.cdab D.dacb4.野外考察发现P处沉积物混杂着较多粒径粗大的砾石,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堆积作用强烈B.侵蚀作用强烈C.山洪暴发频繁D.河流改道频繁【答案】3.B4.C【解析】3.结合图中图例可看出a、c、d都是在冲积扇基础上不断侵蚀形成的,b图表示冲积扇,可推测演化顺序为badc,B正确;图b是冲积扇上形成了冲沟,图a表示受流水下蚀作用后形成河谷,图c是河谷形成后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图d因侧蚀加强,河道弯曲。

4.有粗大的砾石沉积说明水流速较快,流量较大,堆积作用强,原因最有可能是山洪暴发频繁,C正确。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6.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或④B.②或④C.①或③D.③或④【答案】5.D6.C【解析】5.图示河流地貌的成因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D正确。

6.乙图中所示剖面图是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对应甲图中的①或③,C正确。

读某河流沉积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地貌多发育在河流的A.入海口B.出山口C.发源地D.中下游8.受流水的长期作用,该段河道的横向迁移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9.甲地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农业用地B.港口用地C.生态用地D.住宅用地【答案】7.D 8.A 9.C【解析】7.河流主要沉积在一侧,所以不可能是入海口和出山口;发源地主要以侵蚀为主,中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

选择D。

8.河流东岸侵蚀西岸沉积,受流水的长期作用,该段河道的横向迁移方向是自西向东,选择A。

9.甲地靠近河流,地势低洼,不利于发展农业,A错;沉积为主,不利于港口建设,B 错;生态用地,可以保护河岸,C对;地势低洼,土质疏松,不利于建设住宅,D错。

10.牛轭,耕地时套在牛颈上的曲木,是牛犁地时的重要农具。

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湖北的白露湖、排湖等因形状像牛轭,因此被称为牛轭湖。

面向河流下游,左手一侧为左岸,右手一侧为右岸。

读下图完成下题。

图中四幅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应为( )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①②③D.①④③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最终形成类似牛轭的湖泊,即最终形成②,其成因应该是由弯曲的河流因裁弯取直,主干线路取直线续流,旁支与主流分离留下的产物。

据此,选B。

读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水大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B.河水大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河流北岸堆积,南岸侵蚀严重D.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增强12.下列关于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聚落多位于北岸,呈带状分布B.河漫滩平原处有利于港口建设C.南岸的陆地地势低,不能利用D.河流弯曲易形成严重洪涝灾害【答案】11.A12.D【解析】11.据图,如果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河漫滩凸出部分与南岸之间的水道将被泥沙淤积,所以假设与图示不吻合,河水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岸堆积,北岸侵蚀;因河漫滩一般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可以判断河流流速减缓,侧蚀作用较强,下蚀作用较弱。

据此分析选A。

12.该区域聚落多位于凸岸,不一定是北岸,多沿河设城;港口应在水深部位建设,河漫滩平原处水域较浅,不适合港口建设;南岸的陆地地势整体较低,适合开发利用;河流弯曲会导致排水不畅,易形成严重洪涝灾害,据此选D。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也是岸坡演化过程,山地滑坡崩塌则是岸坡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

下图示意迁移性河谷的演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关于迁移性河谷的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丙乙甲丁B.乙丁丙甲C.甲乙丙丁D.丁甲乙丙14.在该类河谷演化过程中()A.内力作用占主导B.河谷海拔升高C.河流堆积作用导致岸坡发生变化D.河谷位置发生横向变化【答案】13.A14.D【解析】13.完好的河谷应是河床底部相对平滑对称的丙图结构,山地滑坡崩塌侵入河床,导致受侵蚀河床一侧发生地貌演替,在流水进一步差异侵蚀及下滑的崩塌物影响下,河谷宽度变化且河谷位置发生横向变化,最终形成如丁所示的地貌,选A。

14.结合上题可知,在该类河谷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均起作用,最终导致河谷位置发生横向变化,选D。

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蚀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有几级阶地,就发生过几次上升运动。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流阶地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图中阶地形成的时代由新到老的排序为A.a-b-c B.b-c-a C.c-a-b D.c-b-a16.图中河段C阶地的形成经历了A.地壳上升-堆积作用-下蚀作用B.地壳上升-下蚀作用C.堆积作用-地壳上升-下蚀作用D.下蚀作用-地壳上升-堆积作用【答案】15.D16.C【解析】15..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形成阶地。

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上方阶地形成较早,故选D。

16.读图,结合图例可知,阶地为沉积岩,属于流出沉积形成的,后随着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阶地,故选C。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

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

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7.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B.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C.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D.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18.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

则( ) A.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C.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D.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答案】17. B 18. C【解析】17.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

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故B项正确。

18.气候干燥,含沙量增多,多的泥沙沉积,堆积作用为主,故温暖期,含沙量减少,堆积少,以侵蚀作用为主,A、B项错误;两个时期都是形成阶地的因子,缺一不可,故C项正确。

河岸沙丘是发育在河谷环境,并叠加于河流地貌之上,受风、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风沙地貌类型。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该河道呈“Ω”字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岩性B.地形C.流速D.地转偏向力20.从遥感影像可推断形成该地河岸沙丘的风向是A.夏季的东南风B.冬季的西北风C.夏季的西南风D.冬季的东北风21.从2000年到2015年,与该地区河岸沙丘面积变化无关..的原因是A.气候暖干化B.地表起伏C.植被定植D.径流量减少【答案】19.B 20.B 21.B【解析】19.读图可知,该地主要位于42°N,130°E附近,受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发生改变,河道呈“Ω”字形,据此选B。

20.根据该地河岸沙丘的分布形态可知,形成该地河岸沙丘的风向是冬季的西北风,选B。

21.径流量减少,气候暖干化,植被定植影响河床沙源量的多少,进而影响该地区河岸沙丘面积变化;只有地表起伏不影响河岸沙丘面积变化。

故选D。

二、综合题22.读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及其剖面图,回答问题。

(1)描述图中地貌类型及沉积物分布特点。

(4分)(2)说明河流出山口前和出山口后所经地区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8分)【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

呈扇形分布,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4分)(2)出山口前等高线向西北弯曲且较稠密,出山口后向东南弯曲且较稀疏;(4分)(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其反映了河流在出山口前穿行于河谷且落差较大;出山口后坡度变小,泥沙石块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发育在扇面之上。

(4分)【解析】(1)读图,图中地貌类型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为冲积扇或洪积扇。

特点是呈扇形分布,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2)读图,河流出山口前等高线向西北弯曲且较稠密,出山口后向东南弯曲且较稀疏。

等高线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等高线密集反映了河流在出山口前穿行于河谷且落差较大。

出山口后坡度变小,所以等高线稀疏。

河流泥沙石块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发育在扇面之上。

23.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型,②处河谷呈U型。

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