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画课徒稿

山水画课徒稿

文人墨士所画一种,似到家似不到家,似能画似不能画之间,一片书卷名贵,或有仙风道骨,此谓之逸品。

若此等必须由博返约,由巧返拙,展卷一观令人耐看,毫无些许烟火暴烈之气。

久对此画,不觉寂静无人,顿生敬肃,如此佳妙,方可谓之真逸品,有半世苦功,而不能臻斯境界者。

然初学入门者,断不可误学此等画法,不但学不到好处,更引入迷途而不可救矣。

世人不知个中区别,往往视逸品为高超,更易模仿,譬如唱乱弹者硬教唱昆曲,不入格调,两门皆不成就耳。

——清.松年《颐园论画》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

每一动笔,便想转折处。

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

树头要转,而枝不可繁;枝头要敛,不可放;树梢要放,不可紧。

——董其昌树有四肢,谓四面皆可作枝着叶也,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

此秘诀也。

——董其昌画须先工树木,但四面有枝为难耳。

山不必多,以简为贵。

——董其昌香山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

有处恰是无, 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

纯是天真,非拟议可到,乃为逸品。

当其弛毫点墨,曲折生趣百变,千古不能加,即万壑千崖,穷工极妍,有所不屑,此正倪迂所谓写胸中逸气也。

——恽寿平倪云林亦出自郭熙、李成,少加柔隽耳,如赵文敏则极得此意。

盖萃古人之美于树木,不在石上着力,而石自秀润矣。

今欲重临古人树木一册,以为奚囊。

——董其昌北苑画杂树,但只露根,而以点叶高下肥瘦,取其成形。

此即米画之祖,最为高雅,不在斤斤细巧。

——董其昌宋人院体,皆用圆皴。

北苑独稍纵,故为一小变。

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苑起祖,故皆有侧笔。

云林其尤著者也。

——董其昌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

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

看得熟,自然传神。

传神者必以形。

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

树岂有不入画者?特当收之生绡中,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蹇,即是一家眷属耳。

——董其昌画有六法,若其气韵必在生知,转工转远。

画中山水,位置皴法,皆各有门庭,不可相通。

惟树木则不然,虽李成、董源、范宽、郭熙、赵大年、赵千里、马夏、李唐,上自荆关,下逮黄子久、吴仲圭辈,皆可通用也。

或曰:须自成一家。

此殊不然,如柳则赵千里;松则马和之;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

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董其昌《课徒画稿》系列之二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

有隐逸,有沉逸。

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浊,逸而俗,逸而模棱者卑鄙、以此想之,则逸之变态尽矣。

逸虽近于奇,而实非有意为奇;虽不离乎韵,而更有迈于韵。

其笔墨之正行忽止,其丘壑之如常少异,令观者冷燃别有意会,悠然自动欣赏,此固从来作者都想慕之而不可得入手,信难言哉。

吾于元镇先生不能不叹服云。

——唐.志契<论逸品>逸品之画,以秀骨而藏于嫩,以古心而入于幽,非其入,恐皮骨俱不拟也。

逸品变化多端,他日当为学者穷其妙. ——明.恽向逸品画从能、妙、神三品脱屣而出,故意简神清,空诸功力,不知六法者岂能造此?正如真仙古佛,慈容道貌,多从千修百练得来,方是真实相。

——方薰凡画山水,须明分合。

分笔乃大纲宗也。

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董其昌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

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

——董其昌古人画,不从一边生去。

今则失此意,故无八面玲珑之巧,但能分能合。

而皴法足以发之,是了手时事也。

其次,须明虚实。

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

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

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

——董其昌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沈成画。

夫学画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

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董其昌气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宋画院各有试目,思陵尝自出新意,以品画师。

余欲以此数则,徵名手图小景,然少陵无人,谪仙死。

文沈之后,广陵散绝矣,奈何?——董其昌潘子辈学余画,视余更工,然皴法三昧,不可与语也。

——董其昌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揣摩传作。

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若但求其形似,何异于抄袭前文以为己文也。

——清.沈宗骞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

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

——董其昌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此最悬解。

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

——董其昌古人云:有笔有墨。

笔墨二字,人多不识。

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古人云:石分三面。

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

——董其昌董北苑画树,多有不作小树者,如秋山行旅是也。

又有作小树,但只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

余谓此即米氏落茄之源委。

盖小树最要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欲如文君之眉,与黛色相参合,则是高手。

——董其昌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

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董其昌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董其昌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

——董其昌夫画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

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唐.张彦远画人物,须顾盼语言。

花果迎风带露,禽飞兽走,精神脱真。

山水林泉,清闲幽旷。

屋庐深邃,桥渡往来。

山脚入水,澄明水源,来历分晓。

有此数端,即不知名,定是高手。

——董其昌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

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

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恐无复佳矣。

________大涤子画语录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大涤子画语录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______ 大涤子题画诗跋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

____大涤子画跋分《课徒画稿》系列之三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

有隐逸,有沉逸。

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浊,逸而俗,逸而模棱者卑鄙、以此想之,则逸之变态尽矣。

逸虽近于奇,而实非有意为奇;虽不离乎韵,而更有迈于韵。

其笔墨之正行忽止,其丘壑之如常少异,令观者冷燃别有意会,悠然自动欣赏,此固从来作者都想慕之而不可得入手,信难言哉。

吾于元镇先生不能不叹服云。

——唐.志契<论逸品>逸品之画,以秀骨而藏于嫩,以古心而入于幽,非其入,恐皮骨俱不拟也。

逸品变化多端,他日当为学者穷其妙. ——明.恽向逸品画从能、妙、神三品脱屣而出,故意简神清,空诸功力,不知六法者岂能造此?正如真仙古佛,慈容道貌,多从千修百练得来,方是真实相。

——方薰凡画山水,须明分合。

分笔乃大纲宗也。

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董其昌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

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

——董其昌古人画,不从一边生去。

今则失此意,故无八面玲珑之巧,但能分能合。

而皴法足以发之,是了手时事也。

其次,须明虚实。

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

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

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

——董其昌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沈成画。

夫学画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

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董其昌气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宋画院各有试目,思陵尝自出新意,以品画师。

余欲以此数则,徵名手图小景,然少陵无人,谪仙死。

文沈之后,广陵散绝矣,奈何?——董其昌潘子辈学余画,视余更工,然皴法三昧,不可与语也。

——董其昌《课徒画稿》系列之四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揣摩传作。

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若但求其形似,何异于抄袭前文以为己文也。

——清.沈宗骞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

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

——董其昌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此最悬解。

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

——董其昌古人云:有笔有墨。

笔墨二字,人多不识。

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古人云:石分三面。

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

——董其昌董北苑画树,多有不作小树者,如秋山行旅是也。

又有作小树,但只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

余谓此即米氏落茄之源委。

盖小树最要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欲如文君之眉,与黛色相参合,则是高手。

——董其昌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

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董其昌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董其昌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

——董其昌《课徒画稿》系列之五夫画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

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唐.张彦远画人物,须顾盼语言。

花果迎风带露,禽飞兽走,精神脱真。

山水林泉,清闲幽旷。

屋庐深邃,桥渡往来。

山脚入水,澄明水源,来历分晓。

有此数端,即不知名,定是高手。

——董其昌《课徒画稿》系列之六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

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

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恐无复佳矣。

________大涤子画语录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大涤子画语录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______ 大涤子题画诗跋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

____大涤子画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