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以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人民的法治思维,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

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一)法治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精神支柱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民主与法治具有内在统一性,真正的民主离不开法治。

法治为民主创造稳定运行的空间,引领民主走向理性轨道,保障民主健康发展。

没有法治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民主政治就无法立足,甚至会走向反面。

作为意识形态的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文化具有规范力,可以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从而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律且被严格遵守的状态。

法治文化的形成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土壤,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政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法治文化是推进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根本保障
法律与任何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美国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
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法治文化体现个人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实践。

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其后果是造成了法治基础相对薄弱。

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

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

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律的执行和发展,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各项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法律实施机制某些环节的失灵,已制定的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其根源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滞后,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的法治文化环境。

法治文化作为一种推动力,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

二、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就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提高法治意识,全面普及现代法治精神,切实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一)加强法治观念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指针,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制教育应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

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把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过程。

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本质要求,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

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二)推进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体系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

”因此,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作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在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必须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

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来保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

鼓励引导支持法治文艺创作,努力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

发挥执法机关和专业文化团体、业余文艺团体、各级文化馆站的作用,贴近实践,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法制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修养。

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

抓好政府网站及有关法治专栏建设,提高信息发布质量,丰富法治文化内容,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