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

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l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的到期日。

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

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即刘其兵所介入的3个月期铜合约的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

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

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的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案例分析:
所谓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是期权的买方支付了权利金后,便取得了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的交易方式,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以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而卖方必须付有必须卖出或买入的义务,买方拥有权利并为此支付权利金,仅承担有限的风险,却掌握巨大的获利潜力。

商品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以较好的价格转换为期货部位或高价出售期权,从而使期货市场的盈利或权利金的收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二,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因交易双方放弃履约而赚取权利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损失;其三,在进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商品期权交易,以便在适当的价位将已有的期货头寸对冲平仓,从而对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保护。

在国储铜事件上,作为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
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一方面,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作为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其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

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还是个新手,以投机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势必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盘中餐”。

虽然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国有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的行为屡有发生;核心原因还是投机心理和缺乏监管。

因此,为降低国有企业金融工具投机风险,一定要加强金融工具投资的监管和相关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

为了防止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发生,企业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1)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

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

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就是要不能因为强调利润和规模增长,把业绩提高依赖于高风险业务,而忽视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高风险性。

(2)完善高风险业务控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

现在大型国有企业涉及到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比较少,因为这些业务涉及到决策,又多属于新兴业务。

另外,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从而也导致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丧失。

主要的原因有企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等。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

但是个人的行为肆无忌惮却得不到应有的约束,本身说明了企业对交易行为控制力量的薄弱,从而使个人行为信马由缰、无法受控。

只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内部权力形成的有效分配和制衡,公司才可能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也只有这样,公司才可能正常运转。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决策者的制衡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浓,法人治理没有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比较严重,管理层独断专行是导致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少数关键人控制严重。

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对组织具有广泛的影响, 高级经理人员只有在认真分析运用衍生工具的风险和与其利益并清楚地交流关于衍生工具的目标和
期望之后, 才能理解他们的控制责任以及在运用衍生工具方面的权限。

因此, 衍生工具风险控制要有效, 关键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具有良好的控制意识, 并带头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