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八章中学生心理的发展中学阶段是指个体11、12岁-17、18岁的时期。

该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其中,初中阶段从11、12岁到14、15岁,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高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又称青年初期,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1、初中生生理发育的变化①身高:个体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岁(婴儿期)左右;第二个生长高峰在初中阶段(青春期)。

②大脑:个体在4—20岁之间,存在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第一个发生在5至6岁(幼儿期末)之间,第二个发生在13岁左右(青春期)。

2、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相关理论⑴生物观:①卢梭,认为青少年期情感性和反叛性的增强及冲突的增多都是青少年期发生的生物学变化的自然结果。

②霍尔,认为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疾风怒涛”、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的时期,只有在经历了各种的冲突与更替之后,才最终复演成为人类文明中充满“个性感”的一员。

③霍林沃斯,将青少年期摆脱依赖,要求在家庭中获得平等与独立地位,称为“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是相对于生理断乳而言,是在心理上割断对父母的依赖关系。

④斯普兰格,将青春期比作个体的“第二次诞生”,认为到了青少年期儿童时期的安定、均衡状态即刻或逐渐地产生混乱现象,并导致自我意识的全部内容朝向新结构的再改编。

心理性断乳: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⑤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新阶段,本能性驱力苏醒并转向身体的生殖区域,这促成了他们的心理冲突和不可预测的可变的行为。

⑵环境观:强调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通过对太平洋萨摩亚岛的土著居民的观察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对塑造人格与行为模式具有决定作用。

⑶折中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期是生物学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3、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及青春期教育⑴青少年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疏远期。

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

男女生均对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疏远、对立迹象。

第二阶段:爱慕期。

从少年初期或中期到青年中、后期。

接触异性的愿望明朗化。

具体表现为:相互显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生注意打扮,男生有意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能;感情隐蔽,交流表达方式十分含蓄。

实际上喜欢某个异性,但在同学面前却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第三阶段:恋爱期。

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

⑵青春期教育的内容:主要指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

4、早熟、晚熟对青少年男女发展的影响⑴早熟:①对男生的影响:异性交往方面,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体验上更为相似;同伴关系方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具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社会能力方面,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和工作能力。

②对女生的影响:更有可能遇到适应困难,难以找到与之有相同经验的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分担自己的困惑或焦虑。

受欢迎程度在一般以下,往往缺乏自信,心理压力较大。

⑵晚熟:①对男生的影响:处境较早熟不利,外表显得幼小,不成熟,被当成孩子的时间更长,不利于同伴交往尤其与同龄女生的交往。

一般认为其不具领导才能,因而较少让他们承担领导者角色,自我评价也受到严重损害。

②对女生的影响:对女生没有不利影响,甚至出境还有一定的优势。

与正常成熟的男生一同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具有较为相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为正常异性交往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基础。

虽然她们看到自己与早熟和正常成熟女生的差异,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有什么不足之处,但当她们开始发育时,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5、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⑴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①生理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②性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⑵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①反抗性与依赖性;②闭锁性与开放性;③勇敢和怯懦;④高傲和自卑;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二、初中生智力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⑵思维的发展表现为:①运用假设。

②逻辑推理。

③运用逻辑法则。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⑴思维的特点: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⑵思维的发展表现为:①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②命题思维能力的发展。

3、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①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②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③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4、初中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由于初中生已能区分开某事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所以,常将自己的思想作为一种客体去审视和分析,他们会不自觉地被根植于快速的身心变化的、不可抗拒的自我意识所驱使,使思想带上更强烈的“内省性”和“分析性”的色彩。

正是这种对自己思想过分的关心与沉溺,导致了青春期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⑴两个“自我中心”:第一次出现在幼儿期;第二次出现在青春期。

⑵两个自我中心的区别:①幼儿很难脱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地理解、评价周围事物及其与其他人的关系等,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虽然幼儿能够识别自己的左右手,但却不能理解站在对面人的左右方位具有对自己而言的相反性。

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到入小学后就逐渐地消失了。

②在初中生思维中再度出现的自我中心与幼儿时的自我中心具有本质的区别。

初中生已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能够分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能够了解和考虑别人的思想。

⑶初中生自我中心的表现:①假想的观众,感觉每天就象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

②独特的自我,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他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才能感受到那种极度的痛苦与极度的狂喜。

三、初中生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⑴自我意识的两次飞跃:①婴儿期,约1—3岁,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标志自己。

②青春期,将思想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在一次进入自我。

⑵成熟自我意识的特征:①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发展状况。

②能意识并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

③能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乃至社会中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2、独立自主的要求与第二反抗期反抗期:个体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即为反抗期。

⑴两个反抗期:①幼儿期,约2—4岁。

②青春期。

⑵第二反抗期:指青春期的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即为第二反抗期。

⑶两个反抗期的异同:共同点:①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

反抗期之前对父母的依赖与父母的权威之间保持着平衡的体制,因为新的能力和意识的增长平衡受到挑战而即将被打破。

反抗期即在建立新的平衡体制之前出现的改革和混乱(所以也称改革期或混乱期);②独立自主性。

由于新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需求强烈起来,自我主张日益增强,于是使矛盾集中在自主和依赖、反控制和控制之间的斗争上。

不同点:①第一反抗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②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独立。

⑷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①生理方面。

生理发育的成熟与知识、经验、能力方面的半成熟,这种成人感与半成人感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第二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②心理方面。

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由于发展的不协调,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③社会因素方面。

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新要求变化;开始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朋友中的地位,力求被人接纳与尊重。

⑸第二反抗期的表现:①社会地位欲求不满。

②观念上的“碰撞”。

③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

④青春期烦躁。

⑤反抗对象主要指向父母。

⑹帮助青少年儿童顺利渡过反抗期:※父母的理解和正确对待:①父母需要转变观念;②父母需要转变儿童观与教育观;③父母应正视亲子关系的变化;④父母要以友相待并尊重儿童的自主权。

※引导儿童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①少年儿童应该正确认识这一时期是个体发展中所必经的过程,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②树立榜样和楷模;③组织多种自主性活动,发挥他们的独立自主性;④培养青少年儿童建立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等。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4、人际交往的新特点⑴同伴关系:①逐渐克服团伙的交往方式;②朋友关系日益重要;③与异性朋友间关系的变化。

⑵亲子关系:①情感上的脱离;②行为上的脱离;③观点上的脱离;④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⑶师生关系:①开始独立的评价老师,接受自己喜欢的老师,并与之保持友好的关系;②不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甚至对其持全然拒绝的态度。

四、高中生智力的发展1、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①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②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2、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3、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五、高中生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自我同一性1、概念: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2、玛西亚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①同一性扩散:指个体既没有探索(即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

②同一性早期封闭:指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

③同一性延缓: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④同一性完成:指青少年已进行了探索,并且也进行了积极投入。

3、建立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是在20岁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