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择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环保等部门在内的涉企收费试点检查。
检查发现对环境治理收费的征收和使用比较混乱,环境监督和设施使用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环境治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一)违规收费与收费不到位并存试点检查的城市环境治理收费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环保部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对按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企业重复收取排污费或污水超标排污费,涉及金额1.22亿元。
有的地方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未经批准,擅自按每台小汽车25元,每台货车30元的标准收取“机动车辆机械噪声检测费”计120.27万元。
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违反国家有关“环保等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宜再对机动车尾气排污进行重复检验并收取费用”的规定,越权出台收费文件,对机动车尾气检测合格的车辆按每证10元的标准收取合格证工本费,环保局依据此文件,收取166.67万元。
收费不到位的情况也同时存在。
一些地方随意减免和扩大减免范围,企业欠缴费用现象严重。
如某市水务集团2005年的污水处理费有应收账款挂账201.23万元,2006年1 ̄8月又有挂账555.84万元。
有的地方2005年计划收缴污水处理费1.9亿元,实收仅1.04亿元。
(二)治理经费不足与资金违规使用并存为加大污水处理的投入力度,近年来被检查的六城市相继提高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有的地方在2004年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时,特业用水征收标准从0.20元/!调整到100元!。
但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对建设污水处理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连维持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都难以为继。
如某市2005年实际可用于污水处理的经费为6237万元,而当年的污水厂运行费为10269万元。
环境专项治理资金的违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
有些地方财政部门将环保专项治理资金挪作他用:有的地方对收取的排污费按一定比例提取“调控资金”,用于平衡本级财政预算,加上按规定上解中央和省的费用,地方收取的排污费实际能用于环境治理的只有60%左右;有的地方从污水处理费安排资金用于特困补助等其他开支;有的征收单位从环保资金中提取手续费,如有的地方城管局下设的排水设施收费总所受财政委托对非居民的自来水用户收取污水处理费,2005年财政部门按2%的比例对其返还手续费95万元;有的征收单位未按规定将环保专项资金用于环境治理,有的地方共有大小火力发电企业212家,其中仅有2家电厂将脱硫加价每千瓦时1.5分的收入,按规定用于安装脱硫装置,目前只有1家电厂的装置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并投入运行,其余电厂的排放物全部未经脱硫处理。
(三)监管手段不足与监管不到位并存目前,由于环境治理受到监管手段不足的客观限制,对企业违反国家环境治理收费政策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制裁。
一是法律手段不足。
198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时至今日,该办法仍迟迟未能出台,对制裁企业欠缴污水处理费等违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
二是行政手段不足。
对企业违反环保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等手段,因缺乏行政强制措施的保障而难以落实。
三是经济手段不足。
治理环境收费是对资源价格进行合理补偿和对环境污染的惩罚性成本,目前的环境治理收费标准偏低,收缴率不高,远远不能弥补环境治理成本,无法充分发挥收费的杠杆调节作用。
四是技术手段不足。
对环境污染以事后治理为主,缺少事前的监督和防范手段,环境监测网络有待完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环境治理能力缺乏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环保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是法定责任不到位。
根据环保相关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最高罚款金额不超过100万元;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其经济责任仅仅是按照国家规定征收两倍以上的超标准排污费。
对这些造成巨大财产和人身损害的污染环境行为,法律责任畸轻。
企业自建污染物处理设施耗资大,周期长,技术更新快,进行污染物处理的成本高于环保费用和罚款,而且企业常常以已经交费为由逃避或放弃自身的治污责任。
二是行政处罚执行不到位。
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乐于只收费不监测,或是以罚代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仅仅处以少量罚款。
环保监管力度偏软,行政处罚执行难以到位,企业守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
三是职能履行环境治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董志明陈志江桑毅!不到位,有些地方环保部门在实施环境评价的过程中,由于把关不严,收费心切,出现了“假环评”、“不环评”也出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现象。
(四)环境治理设施薄弱与治理设施运行不足并存“十五”期间各地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改善了环保设施条件,但对于治理已经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仍显得非常薄弱。
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污水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哈尔滨等六城市中,污水处理率最低的仅为20%。
有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用简单的填埋方式处理,极易发生渗透,造成二次污染。
与此同时,环境治理设施运行不足现象也很严重。
由于排污管网建设不相配套,有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处于“无米下锅”或‘等米下锅”的状态。
有的地方截至“十五”期间排污管网覆盖率只有52.8%。
有的地方已建成的3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89.55吨/日,实际处理158.41万吨/日,运行负荷仅为54.72%。
二、加强环境治理监管的对策建议(一)强化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一是要增强公民责任意识。
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强化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二是要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政府部门高度警醒,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以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促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并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整顿环境治理收费秩序,规范环境治理行为。
三是要提高行政执法责任意识。
治理环境是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责,要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既不能借履行职能之机向企业乱伸手,也绝不能在防污治污的问题上手软,确保国家环保政策落到实处。
(二)突出环境治理重点在环境治理资金总量相对不足、环境治理能力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突出环境治理工作重点。
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保工作。
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和农村承担了较大的污染物转移成本,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十分薄弱,各类污染引发的疾病发病率在农村急剧上升,农业对一些突发性、灾害性的污染事故无力应对。
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努力克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劣势”,向农村适量投入环保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健全污染事故的补偿和赔偿机制。
二是加强城市排污治污工作。
加快城市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三是严格环保收费资金的使用管理。
环境治理资金经过层层上解,不仅分散了地方财力,也不符合环境治理的属地管辖原则,本级财政调控则违背了资金专项使用的初衷。
必须按照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统筹规划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确保重点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强审计监督。
(三)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当前,北方地区严重缺水,江河湖泊污染严重,这些问题都与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着密切关系。
现行污水处理费标准偏低且收缴不到位,污水超标排污费与污水处理费政策界限不明,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保证居民饮水安全,也不利于水污染的防治,更不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水源污染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治理水污染任务十分紧迫。
要尽快建立促进保护水资源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明确污水超标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最终实现供水建设与运营成本、污水排放和处理成本,严重缺水地区的远距离调水成本的完全补偿机制。
(四)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办法,将环境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损益和保护费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行建设项目环保“一票否决”。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规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环保要求及有环境隐患的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评价和准入制度;对多次责令整改后仍治污不达标的建设项目,强制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三是实行环境监管“目标责任制”。
根据各地的环境现状和治污能力,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因地制宜确定地方环境保护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将环境监管目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
四是推行环境治理行政“问责制”。
对负有环境保护法定职责的相关部门,推诿责任、不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行政不作为,或对监管管辖范围内的污染问题失职渎职的行为,必须推行行政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加强环境治理收费监管一是严肃查处环境治理乱收费行为。
要坚决查处环保部门不出具检测报告而收取费用或以罚代收等违法收费行为,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案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并将经济制裁和追究行政责任结合起来。
二是切实纠正任意减免环境治理收费行为。
要严格执行有关环境治理收费减免或缓缴的范围和审批权限的规定,对欠缴的挂账企业可采取提前通知、方便缴费、服务上门等多项措施,保证环保专项资金的及时足额收缴到位。
二是建立重点监督联系制度。
要将价格监督检查关口前移,充分发挥价格举报信息平台的作用,并选取一些缴纳环境治理收费的企业大户作为监督联系点,随时掌握环境治理收费执行情况,分析环境治理收费违法行为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价检司董志明系价检司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