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日两国作为当代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

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

柯林武德曾经说过:“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依然存在,它并没有死去。

”只通过对昔日中日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今日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日关系1.历史回顾(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就是这个时期,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

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

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

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

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

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

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

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

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

1927年,日本军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2.特点分析通过对从东汉时期开始至二战后中日历史关系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竟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但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

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

日本则看上了由腐败清政府统治着的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一炮巨响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也将中日曾经友好的友国关系毁于一旦。

(二)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民间要求对华友好、开展贸易的呼声很高,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协等一大批友好组织。

毛主席决定对日本采取“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并亲自出面做了大量日本各界人士的工作。

这成为新中国对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1952年3月,日本帆足计等三位前国会议员不顾美国禁运和日本政府阻挠,绕道来到中国,双方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金额3000万英镑,打开了中日交往的大门。

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我国访问。

毛主席会见了田中总理大臣,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

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双方于9月29日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之间战争状态的结束,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在1978年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1998年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应该说,不论是复交前还是复交后,战后日本各届首相和内阁中的大部分人对中国都是友好或比较友好的。

此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中日关系的现状:(一)融冰之旅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关系在90年代前半期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转折期,经过1997年以来的重新趋稳期,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确定了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即双方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致,中日关系进入了实现这一目标、落实诸项合作内容的新阶段。

近两年来,中日关系基本上在这一轨道上出现了良性发展势头。

安倍晋三首相访华标志着中日政治关系僵冷局面被打破,堪称是一次“破冰之旅”。

故此温总理把他这次访日喻为“融冰之旅”,希望能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二)暖春之旅2008年5月6日,当地时间下午1点45分左右,中国国家主席乘专机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开始对其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

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十年后再次访日。

胡主席在机场的书面讲话中表示,中日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同日方一道努力,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

近一个时期以来,受日本国民对华印象的改变、极右势力的猖獗、政治家急于为日本谋求新的出路和中日在亚太地区竞争关系的形成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日趋强硬,在历史认识、台湾、安全、领土、经援等问题上不断触犯两国共识和中国利益,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

而若考察上述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的诸因素的产生,则不难于其中发现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日本国民在经济领域与中国相比优越感的消失和中国威胁论的盛行,是近年来日本民众厌华情绪不断增长的一个深层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民众十分关心中国经济的成长。

1995年《读卖新闻》亚洲舆论调查表明,日本人对变化中的中国非常关注,其中,关注急速经济增长的占43.7%。

1997年,自民党在其关于亚太地区的第一个长期外交政策的纲领中预测,中国极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在经济上超过日本。

战后经济重新崛起带来的对华优越感开始消失,历史上形成的对华自卑感开始复苏,在两种情感消长交织与纠缠中,一种新的情绪即厌华情绪悄然而生。

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的困难局面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国际关系和国内经济社会生活深刻变化之间存在关联性。

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过渡期和社会转型期,也有利于为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周边环境。

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方依然需要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尽量把日本变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

中日关系的未来:中日间各项潜在矛盾因素还没有得到消除,有的摩擦隐患甚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需中日双方共同做出很大努力来防止这些矛盾与摩擦破坏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

未来中日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中日两国相互间能否结束以“中国威胁论”和“日本威胁论”为表现的相互戒备的恶性循环,能否增进相互信任,促进共同利益,建立起稳固的双边机制。

从政治多极化潮流和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中日两国既有利害冲突,也有共同利益;从总体上说,求同存异、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对日政策的基点应放在致力于防止战略对抗、增进安全信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有利的周边环境方面。

与此同时,近年来因台湾问题的新局面而出现的中日间安全困境已成为两国间最突出的问题,急待双方共同努力予以妥善解决。

近年来中日两国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中的相互排斥情绪十分高涨,这与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种舆论环境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严重束缚着两国政府推动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

对这种局面,中日两国政府和各界应予以足够重视,妥善引导,共同改善两国的相互舆论环境。

未来的中日关系要想保持继续稳定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一)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1.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一小撮右翼势力不断否认侵华历史的丑行不断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迫使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得不做出正当反应的问题。

为了否定曾经的罪恶史,日本采用的篡改伎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种种卑鄙手法在新历史教科书中随处可见。

篡改后的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思想文化上毒害人民。

日本和德国之所以对二战的反省态度截然相反,除了美国的政策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的“皇国史观”文化在作祟,它使许多日本人不愿意进行“自我虐待和否定”。

新历史教科书再次大肆宣扬“皇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基因”。

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一系列铁证如山的惨案,在很难进行“遮羞”的情况下,日本右翼分子采取了“改不起,躲的起”的做法,竟然将其全部隐去,避而不谈。

比如“南京大屠杀”以及“慰安妇”等问题,都将脱离使用该教科书孩子们的视线。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

中方历来主张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发展中日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