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和文学》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和文学》


基本特征
报告文学与新闻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 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说它是报告, 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 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 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 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它是新闻与文学的结 合
报告文学与通讯
同:1、写作对象都 异(报告文学更体现):
(三)严格筛选材料 精选和取舍应该围绕主题,围绕人物性格和 中心事件来进行。 (四)努力寻找贯穿材料的线索 报告文学的作者得到的材料是片断的、零碎的、 不完整的和不连贯的,甚至是几个互不相关 的故事或互不相关的人物,这要依靠主题思 想将这些材料贯穿起来。因为报告文学是一 种作者主观感受表现得比较强烈的文体,它 允许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所 以这种靠主题思想直接贯穿联结材料的做法 是可以的。
作家邓贤自费只身到金三角采 访,深入金三角腹地方圆几百 公里,出生入死,采访人数达 百人之多,上至今日金三角的 最高首领,下至老兵、老知青、 毒贩、马帮、山民。作品将金 三角五十年的春秋作了全景式 的实录;探寻金三角何以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地的源 流;探寻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 人的生存、命运,其历程惊心 动魄又令人心酸落泪。战争场 面悲壮惨烈,历史如歌如泣。
这篇报告文学详细记叙了1960 年2月3日下午5时到深夜7个小 时之间发生的一件从死亡线上夺 回工人生命的故事:61位民工 不慎食物中毒,消息立即传到北 京、上海等省市。卫生部以及有 关单位紧急动员,以最快速度, 由空军把药品投送到目的地。 61个民工得到药品,经过抢救, 化险为夷。
表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历程(见课文P81)
自发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19世纪的晚清,报 纸登陆中国,报告文学开始孕育。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 是第一篇作品。 自立期: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创作主题是宣传革 命与抗日、反映工农苦难生活,如夏衍的《包身工》、范 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建国后不久,以抗美援朝为题 材,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的区别

⑴时效性更差。消息、通讯是最强的,评论稍差。报告文
学相对差许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从采访到发表有一两 年的时间;《罗布帕,消逝的仙湖》是在罗布帕消失几十年 后再度被人们关注而写的。

⑵表达方式更灵活。消息、通讯一般以记叙为主,评论
以记叙议论为主。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 方式。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和文学
6=3+3,8=5+3,10=7+3,12=7+5,14=1 1+3, 16=11+5,18=11+7,20=13+7,22=19+ 3, 24=11+13 ……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一 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的猜想。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 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 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可 表示为两个质数的乘积。”通 常这个结果表示为1+2 1978年,中国人由此知道了陈 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激发了青年对科学的向往、热爱和追求
重视议论 议论在报告文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作者 往往在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直接抒 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 发表议论,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不 能过份追求轰动效应。要以严肃和求实的态 度来写作。
小结
写作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 分写 ”。 二、形象细致的描绘。报告文学作者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 辉照人的艺术品。 三、巧妙安排结构。以增强艺术效果。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 内容的延伸。 四、展开合理想象 。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 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 但我没有到 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 本人保证没有去偷 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 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 五、写好精彩议论。以理论的升华见长。
三、精彩结尾阶段
(一)选取反映时代精神的题材 必须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 “大处着眼”,就是要在写作时能够做到全 局在胸,居高临下,尽可能地分析研究自己 所处的时代特点,研究时代的主要矛盾,了 解、掌握人民群众的情绪愿望;“小处着手” 是指报告文学的时代精神,总是通过个别的 具体事物体现出来的。 (二)进行深入采访 。写报告文学,应该 “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我们进行 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
三、 论述题。 1、 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真实性,为什 么可以运用想象?其想象的情况又是怎样 的? 2、报告文学应怎样写好人物?
课后作业
(一)山西黑砖窑事件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 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 解救出31名民工,民工状 况惨不忍睹,虐待画面触 目惊心,在解救的过程中, 当地政府部门阻挠解救, 案件引起中央震动,胡锦 涛等作出批示,山西省长 于幼军向全国人民道歉。
课堂练习
一、 判断分析题。 1、报告文学是文学,它可以运用一切文学手法 来创造新闻形象。( ) 2、报告文学的典型性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 ( ) 3、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因此不能写历 史题材。( )
二、 报告文学的题材要求具有新闻性,但也不是所有 的新闻题材都可以写成报告文学。下面所给的材料, 它们有没有新闻性?能不能写成报告文学,为什么? 1、 据载:有一个人一天能吃80斤食物和水,经医生 检查,他原来有6个胃。 2、 四川一青年女子一胎生下了两个连体婴儿,几个 月后,泸州医学院的医生对他们进行手术后,获得了 成功。 3、 今年6月20日19时30分,刚从县城买粉笔返回的 马骅,乘坐的吉普车突然冲向80米深谷中的澜沧江。 马骅2003年2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在上海、北大工 作过的他辞去“北大在线”工作,来到了云南德钦县, 在巨大的明永冰川脚下的明永村里一所只有20名学生、 两名教师的小学当上了乡村教师。他来这里任教完全 处于个人意愿,不要一分钱报酬。他的生活全靠零星 的稿酬维持。出事后,人们才发现,一年来,马骅累 计为当地教育事业捐赠了1万多元。
(一)安排结构
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用倒 叙手法,引起悬念。还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 一般称这种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结构为纵向结构。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 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这种结构可以称 为横向结构。(3) 以材料的性质分类安排层次(即把表现主题的众多材 料,按照它们的性质加以分类,相同的归在一起,写到一个层次里,使 它们联合起来共同显示主题)。 ●标题。突出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颇具气魄,一览无余。如《流浪金 三角》、《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开头。宏观把握, (1)展示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 有时还尽力使描写的生活场面上升为意境。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 开头就写李四光从国外回来的场面。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如 《扬眉剑出鞘》,写栾菊杰剑击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又如《人民 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逝世后人们的怀念。 (3)抒发作者对主人 公的感受。如《船长》。 (4)利用悬念,引出矛盾。 ●中间。综合表现社会问题,结构常常采用“全景式”、“卡片式”。从某 一社会问题出发,广泛采访,综合研究。 ●结尾。往往重申和强化问题,引人注意。
“没有一天不挨打”
奴隶们在高温下服役 离校出走被骗进黑砖窑
请根据山西黑砖窑事件,以《现代包身工》或《山 西黑砖窑调查》为题写一篇小的报告文学。
示例(一):现代包身工
超时劳动、动辄遭受打骂、吃剩饭……将这些非人待遇强加给未成年人, 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天苦干16个小时 这些农民工说,凌晨4点带班的就把他们叫起来了,谁起得慢立即就会 遭到辱骂和殴打,然后给10分钟的吃饭时间,随后就开始干活。中午12点 吃中午饭,吃饭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吃完饭后就立即投入打砖坯、出窑、 拉砖等工作,这样一直忙到晚上8点半才吃饭。有时候吃完饭还要加班到半 夜,这样一算,每天工作量至少在16个小时。 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一日三餐都是清水煮白菜。当天晚上8点多时,几 个农民工拿着馒头,一口一口拧着吃,“菜没油不说,里面还有很多泥沙, 还不如吃干馍。”来自郑州市的王瑞福说。 说到这时,王瑞福脱下袜子勉强抬起了脚,露出了脚底的几个血泡。他 说,一次干活时刚烧好的砖倒塌了,把他砸在了下面,爬出来时脚上连鞋都 不见了,腿上脚上被烧伤多处,头上至今还有两个4厘米左右的伤口。 在砖窑场东边角落有个院子,里面有三间破房子,一部分用来当厨房, 剩余的地方用来睡觉。地上的铺盖都烂得不成样了,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 “被子烂了也不能补,晚上睡觉也不能穿衣服,衣服还有人看管。”一 农民工说,这样主要是防止有人逃跑。
(三)选择得体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问题报告文学中,人物、事件退居次要地 位,情节主线消失。它往往采取集合式、综合式 的结构方法,把形成某一社会问题的丰富的同类 材料集合在一起加以集中表现,这种结构往往以 理性思维为贯串线,跨时空地联结材料,汇集多 方面的信息、材料来阐发一个问题;形式上常常 运用分章、分节的写法,每一节就是一个视角, 使读者从不同侧面进行审视,对问题又比较全面、 完整的把握。 报告文学可以吸收借鉴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 和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散文中抒情、诗歌 的意境创造、电影中的蒙太奇、戏剧中的人物内 心独白等等。报告文学要求写真人真事,但是它 并不排斥一定程度的想象。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 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 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 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 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 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 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这则通讯从“神舟5 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 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 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