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8-09年七年级会考)姓名座号材料一隋炀帝这个人自负才学比别人高,刚愎自用,从来听不得批评,容不得不同意见。
他常说,我生性不喜欢人谏,如果是达官贵人还想进谏以求名,我更不能饶他。
功臣高颍私下议论隋炀帝纵情声色,被人告发,遭杀身之祸。
大臣们怕遭杀身之祸,偷安高位,阿谀奉承,助长了炀帝的刚愎自用。
隋炀帝刚愎自用的最大危害,就是好大喜功,炫耀国威,滥用民力。
营造东都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二百万人。
为了炫耀国威邀请西域各国前往洛阳,沿途郡县对国宾招待备至,耗费巨资。
外宾在市肆上吃喝不必付钱,还夸耀说:中国富饶,酒食不要钱。
炫耀国威、滥用民力的最大危害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使正在振兴的社会很快濒于绝境。
摘自《国史概要》材料二唐太宗及“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在中国古代,大规模农民起义后,出现好皇帝,几乎是一条规律。
隋朝覆亡的具体原因和特征,直接警戒着贞观时期的君臣行为。
没有隋炀帝的“大业”就没有唐太宗的“贞观”。
摘自葛剑雄主编《千秋兴亡》(1)材料一揭示了隋朝灭亡的什么原因?1、刚愎自用,容不得不同意见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3、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2)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特征,直接警戒着贞观年间的君臣行为2、唐太宗能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虚心纳谏,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发可从两方面进行回答1、认识到必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懂得虚心地从历史和他人身上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使自己或者国家能够不断进步2、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以人民为基础,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体现民本主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二、(07-08年八年级会考)材料一1958年1月,当毛泽东的火车开进南宁之时,他就感到有必要修改经济指标:……一年完成十二年的粮食增产计划……农业部的报告已经指出1958年的粮食产量将达到四千亿公斤,比1957年增长一倍以上……摘自《历史不再徘徊》材料二1958年6月8日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信阳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出中国第一颗小麦高产卫星,创下亩产小麦1052.5公斤的记录。
6月12日又报道该社放出小麦亩产1765公斤的第二颗卫星。
……1958年夏、秋两级的粮食征购,让嵖岈山区的老百姓们大难临头、惊恐不安。
遂平县实际粮食产量2440万斤,可下来的增量任务是9000万斤。
综合:任彦芳《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大饥荒》材料三1959年6月至1960年6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饿死2762人,打死398人,逼死148人,冻死105人,其他原因死亡192人;1960年6月至1961年1月死亡282人。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公社共死亡4487人,占总人口40929人的12%。
摘自罗平汉《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1)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冒然发动“大跃进”,促使全国农业出现浮夸风,农业大量减产,陷入三年困难时期(2)结合学过的知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2、政策的制定必须以人民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而不是唯上、唯心3、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避免盲目崇拜三、材料分析题(09-10年九年级质检)材料一“我们相信这是不言而明的真理: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被创世主赋予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其中包括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材料二“7月4日对于美国的奴隶意味着什么?让我来回答吧。
对于长期遭受压迫凌辱的奴隶,7月4日是一年中最最屈辱和残酷的一天。
对于他们来说,你们今天的庆祝活动仅是一场欺骗,你们吹嘘的自由知识一种亵渎的放肆,你们标榜的民族伟大充满骄横自负,你们的喧闹声空虚而毫不心肝,你们对暴君专制的谴责无异于厚颜无耻的言辞,你们所谓的自由平等的高唱更是虚伪至极,是对这些口号本身的嘲弄。
”——(美)道格拉斯1854年7月4日(1)材料一揭示了《独立宣言》的什么主题?揭示了人生而平等,(都有不可割让的平等权利)(2)材料二揭露美国独立后还存在什么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存在黑人奴隶制度(3)这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得到解决的?这一历史进程有何启示?1、这一不合理制度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度开始得到解决。
2、从这一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自由、平等是人们共同的、长期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几代人共同的坚持和努力四、材料分析题(同安区2011初三毕业班模拟考试)材料一: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
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
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历史的运行不会使盛世长存。
这种转机在乾隆后期已经出现,渐积而渐多。
到嘉庆时代盛世色彩终于褪色,露出了百孔千疮。
此时的封建社会,确实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
”——《中国近代史晚清篇》材料二: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晚清篇》材料三: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什么社会现象?由盛转衰(2)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材料二中“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的(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大,才能避免弱肉强食的命运,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振兴中华等,言之有理即可五、材料分析题(同安区2011初三毕业班模拟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相信这是不言而明的真理: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被创世主赋予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其中包括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材料二:你们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它支持你们国内的安定,国外的和平;支持你们的安全,你们的繁荣,以及你们如此重视的真正自由。
——(美)乔治·华盛顿《告别辞》(1796年9月17日)(1)材料一揭示了《独立宣言》的什么主题?(3分)揭示了人生而平等,拥有不可割让的平等权利(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主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这一主题(至少一个)(2分)反映了政府的统一,是人民享有独立自由权利的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发(6分)自由民主是人们长期的共同的追求,是人们渴望享有的权利。
但权利的享有必须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没有国家、政府的统一,人民的自由民主就无处谈起,所以人们要享有权利就必须自觉维护国家政府的统一。
可以得出“权利义务关系的统一性”六、材料分析题(思明区2011年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描述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七种神情:一是提着篮子入考场时像乞丐;二是点名时被官吏呵斥像囚犯;三是回到考试期间暂住的号舍里,上面露头,下面露脚,像秋末的蜜蜂;四是出考场后像出笼的病鸟;五是等待放榜时坐立不安,像被抓住的猕猴;六是知道名落孙山后面色死灰,像叮了药饵的苍蝇;七是大骂考官有眼无珠,然后心灰意冷,但过了一段时间,气也平了,又想再试一次,像刚破壳的小鸡。
——摘自北师大出版社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我们可以把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比喻为一个作茧自缚的蚕,这个作茧自缚的蚕是如何蜕变而成为飞蛾的呢?从作茧自缚到自由展翅,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欧洲的文艺复兴可说是欧洲文化的羽化过程。
一场军事斗争的胜利固然可以在蚕茧上撕开一个小口,一场政治的运动或许也可以在蚕茧上撕开一道裂缝,但是只要通过文化的大革新,通过用古希腊——罗马文化这样的利器,西方文化才最终破茧而出。
——摘自2010年06月01日新浪读书材料三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灭口。
——出自德国达豪集中营入口处刻的17世纪一位诗人的警示名言请回答:(1)材料一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清科举制的危害(4分)四书五经;明清科举制的危害;钳制思想;加强专制统治;制约创新思维,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导致读书人精神萎靡(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二点得3分,答到三点以上得4分)(2)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文化的羽化过程”的精神武器是什么?文艺复兴有何历史作用?人文主义;推动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思想专制阻碍社会的进步;自由、民主能促进社会进步;倡导自由、民主七、材料分析题(10—11年同安区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跃进”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
它表现在工业上,首先是要求钢产量指标翻一番,还提出赶超英国的口号。
为达到这一目标,许多工厂、农村、学校、机关建成小高炉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卫星”,许多省宣布自己是亩产“千斤省”,有的地方竟然虚报亩产“万斤”,甚至“十万斤”。
有的报上还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之名,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在动乱中,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保障。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高指标,浮夸风(或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存在什么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针对材料一二的问题,后来党中央是如何解决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上述两则材料对你有何启示?经济建设应该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实事求是;要加强与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八、材料分析题(11年厦门市中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赶超是要付出代价的。
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建成了庞大的工业化基础。
表面看来,苏联在经济上也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