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
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 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

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
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
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

在前面的
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教材P80,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
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产生白烟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
可然物 白磷 红磷 硫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60 320~370 558 700~750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2)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

(3)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讲述】某些燃烧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后,会自然的联想到如果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

那么,有哪些燃烧的条
件可以人为的控制甚至消除呢?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81页讨论与交流
二、灭火的原理
1、燃烧物质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思考】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具备一项便可灭火呢?为什么?【讨论交流】完成教材P82“讨论交流”
【讲解】教材P83 图3-10 注意防火,保证安全。

(1)立即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2)在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关闭石油气瓶阀门,小心地把石油气瓶移离火源。

(3)用水把棉被上的火浇灭,同时移开其他可燃物。

(4)用水把火浇灭,同时移开其他可燃物。

(5)一方面抓紧拨打119,另一方面如果有条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从安全通道迅速撤离。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P84检查站
1.(1)煤燃烧除了与空气接触外,温度必须达到煤的着火点,由于煤的
着火点比较高,短时间的引燃或加热不能使温度上升到煤的着火点,所以需要用小木条凳引燃物引燃。

(2)用扇子扇燃着的煤炉,由于善尽了大量的空气,使煤燃烧过程中补充了氧气,所以会越山越旺。

但用扇子扇蜡烛火焰时,由于扇子带去的空气在室温下会使蜡烛芯周围的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的火焰一扇就灭。

【探究活动】面粉爆炸
现象:面粉在罐内爆炸,将罐子掀起。

【讲解】为什么面粉会在罐内发生爆炸?原因是细小的面粉与空气接触很充分,当它被引燃时,会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集大量的热,在封闭的罐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发爆炸。

三.爆炸与防爆安全
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空间急速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所发生的现象。

爆炸的利用:定向爆破拆除楼房,开山采矿等。

【阅读】教材85页“注意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
“危险品安全警示图标”
五、课堂小结
1、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
3、爆炸与防爆安全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
A、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B、隔离可燃物
C、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
D、隔绝空气
4、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86 习题3.3 1~6题
八、板书设计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爆炸与防爆安全
九、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