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简介.

(整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简介.

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3、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4、学分3.55、修读期第4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彭志方教授、雷燕讲师7、课程简介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课。

本课程将系统、全面地介绍材料基础理论知识,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强化、材料的亚稳态。

本课程着眼于材料基本问题、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把握材料的共性,熟悉材料的个性。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验证理论、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为该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如材料加工成型、材料热处理、材料的性能、工程材料学、材料测试、材料的近代研究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提供基础。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材料科学基础综合实验1周9、课程考核布置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考试成绩占70%。

10、指定教材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参考书目[1] 物理冶金基础,冶金工业出版社,唐仁正,1997[2] 材料科学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赵品,谢辅洲,孙文山.,2000[3] 材料科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潘金生等,1998[4] 金属学,上海科技出版社,胡庚祥,钱苗根.,198012、网上资源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3、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4、学分2.55、修读期第5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李正刚讲师、梁夏讲师7、课程简介《材料工程基础》是材料专业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主要阐述了固态相变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强化的基本工艺方法,并介绍了常用的各种工程材料。

本课程重点放在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上,主要内容包括钢的加热转变、冷却转变、回火转变,珠光体相变,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和工业用钢、铸铁及有色合金等内容。

阐明了钢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组织转变规律,介绍基本的和成熟的相变理论。

并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认识和研究材料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提高材料强韧性的途径。

对不同种类材料的合金化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是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构件的服役条件和对性能的要求正确地选择材料和合理地制订工艺。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1周9、课程考核布置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考试成绩占70%。

10、指定教材崔忠析,金属学与热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11、参考书目[1] 胡光立,谢希文. 钢的热处理.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2] 戚正风. 金属热处理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3] 安运铮. 热处理工艺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12、网上资源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3、授课对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4、学分2.55、修读期第5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肖文凯副教授7、课程简介材料力学性能》是“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各专业的系列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和评价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在构件的设计中正确选材,在生产过程中优化工艺并改善材料性能,掌握材料性能测试原理和方法等。

本课程分两部分阐述了各向同性材料(以金属材料为主)和各向异性材料(以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主)在各种加载条件下的力学行为。

第一部分阐述了金属在单向静拉伸及其它静加载下的力学性能、金属缺口试样的力学性能、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以及金属高温力学性能等内容。

第二部分则着重介绍了组分性能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及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

课程突出了材料变形和断裂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物理本质与应用,并注意做到两个结合,即宏观现象与微观机理相结合、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含实验3学时,另上机12学时9、课程考核三次作业,一次考试10、指定教材材料力学性能(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束德林,200011、参考书目[1]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1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姜伟之,2000[2]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1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刘瑞堂,200112、网上资源《专业外语》课程简介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专业外语Element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3、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4、学分25、修读期第6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梁夏讲师7、课程简介专业英语是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材料学,材料工程学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了解国际著名文献检索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评价工具;介绍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投稿等方面的知识;反映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内容涉及面广,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尽快掌握专业英语书刊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献检索及写作知识。

本课程从教学方式上采用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原则,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阅读量,力求将英语与专业紧密结合,了解科技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

写作习题取自专业文献,重点在专业论文或摘要的常用表示方法。

通过专业阅读提高英语基础及其应用能力。

为将来的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9、课程考核习题2次,闭卷考试10、指定教材Element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wrence H.Van Vlack11、参考书目[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哈工大出版社,李洪涛等,200212、网上资源《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简介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材料物理性能3、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4、学分25、修读期第6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肖文凯副教授7、课程简介《材料物理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首先初步介绍电、介电、光、热、磁、弹性和内耗的物理本质。

这是本课程所涵盖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阐述了这些物理性能与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过程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物性是可以随材料的使用(或试验)环境变化的。

这些环境包括温度、压力、电场、磁场、辐照、化学》介质、力场等。

本课程内容包括研究物性在这些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变化过程。

第三,介绍了与物理性能相关的各类特殊功能材料。

最后,介绍了与这些物性相关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

物性总是要用参量来表征的,故总有一套定量测量的技术。

结合实践,本课程介绍了这些测量技术的测试原理、结果分析及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含实验3学时。

9、课程考核二次作业,一次考试10、指定教材材料物理性能(1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田莳,200411、参考书目[1]金属物理性能分析(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徐京娟,1988[2]材料物理性能(1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陈树川,199912、网上资源《金属材料学》课程简介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金属材料学3、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4、学分35、修读期第6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王志武副教授、雷燕讲师7、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材料类专业的主干必修专业课,其主要内容为:工程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金属材料合金化规律和强韧化机制、以及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工程材料的应用部分,主要介绍各类工程构件用钢、机器零件及工模具用钢、不锈钢、耐热及高温合金、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新金属材料等的合金化特征、热处理工艺特点及选择材料与使用材料的原则和方法;其它常用工程材料知识部分,介绍了陶瓷及耐火材料、玻璃材料、水泥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种类及应用。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读书报告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应用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将来能合理的选材、用材,合理的设计材料的加工工艺。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工程材料综合实验1周9、课程考核实验:10%。

平时作业、听课:30%。

听课考勤,平时作业每章一次,课堂讨论两次。

考试:开卷60%10、指定教材金属材料学(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王笑天,1991.1011、参考书目[1] 工程材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王晓敏,1998[2] 有色金属材料学,东北工学院出版社,林肇琦,198612、网上资源《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简介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材料分析测试方法3、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4、学分2.55、修读期第7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于洋洋讲师7、课程简介《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该专业的主要工程技术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之后所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主要介绍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技术分析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原理、设备及试验方法。

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方向与强度、多晶体分析方法及X射线衍射仪、物相分析、宏观应力测定、透射电镜结构与原理、复型技术、电子衍射、扫描电镜结构与原理、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等。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技术分析的基础理论、试验方法及基本技能。

为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提供研究测试方法,在材料的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实习1周9、课程考核平时作业占10%,平时考试成绩占40%,期未考试成绩占50%。

10、指定教材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X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分析,周玉,武高辉,1998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1、参考书目[1] 金属X射线学,上海科技出版社,许顺生,1962[2] 晶体X射线衍射学基础,冶金工业出版社,李树堂,1990[3]X射线衍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周上祺,1991[4] 金属X射线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范雄,1980[5]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冶金工业出版社,魏全金,1990[6]金属电子显微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陈世扑,王永瑞,1982[7]金属电子显微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谈育煦,198912、网上资源《材料断裂与失效分析》课程简介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材料断裂与失效分析3、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4、学分25、修读期第7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李正刚讲师7、课程简介机械产品的失效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