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财务核算办法(草案)1、目的为做好标准成本的核算工作,规范和指导实际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依据标准成本核算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本规定适用于上海安洋木业有限公司成本核算工作。
3、定义3.1 标准成本法: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由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系统。
3.2 标准成本:经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应当发生的,可作为控制成本开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依据和尺度的一种目标成本。
3.3 本年:是指制定标准成本的年度;测算期:是指执行新的标准成本的年度;例如:2008年底(本年)制定2009年度(测算期)的标准成本。
4、核算对象各制造部门为成本费用的归集对象,按车间分产品进行核算。
5、成本项目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件、自制件、工资及附加、制造费用、废品损失、材料成本差异等。
6、标准成本的制定6.1基础资料6.1.1 生产大纲6.1.2 生产明细表6.1.3 原辅材料及工时的消耗定额6.1.4 材料及外购配件的标准价格6.2 制定原则6.2.1 标准成本制定包含“原材料(含外购件)、辅助材料、自制件、制造费用、工资及附加”六个项目。
6.2.2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标准价格与计划价格一致,但实际核算中会出现实际价格脱离标准价格的差异和实际耗用量脱离标准消耗量的差异,因此计算以上成本项目差异时分别计入价差和量差;实际工资及附加按标准计提,无差异;废品损失发生额较小,主要由量的因素造成,全部计入量差;材料成本差异、制造费用、自制件项目计入价差。
6.2.3 由于车间材料或配件的实际生产状态与生产标准存在差异,理论上不属于量差和价差,为正确反映这部分差异,单独设置状态差。
6.2.4 材料的标准价格制定必须接近实际,误差额为±5%,同种完全相同的材料只能制定一个标准价格。
标准价格的修订一般在每年的十一月进行。
标准价格制定后,原则上一年内不做调整,如严重脱离实际(大于±10%)必须调整时,应在每年的六月底进行。
6.2.5 工资及附加、制造费用要分别制定各车间的标准工资费用率、标准制造费用率,并按标准工时计算制定出标准工资及附加和标准制造费用。
6.3 制定方法6.3.1 外购件产品中消耗的各种外购件按照生产明细表中规定的该种外购件的消耗量乘以该种外购件标准单价(标准单价:本年底的实际采购价)计算出该产品所耗该种外购件的标准成本,加总计算出该产品的外购件标准成本。
计算公式:某产品某种外购件标准成本= 该种外购件标准消耗量×该种外购件标准单价某种产品外购件标准成本=该产品所消耗各种外购件的标准成本之和6.3.2 材料(辅助材料)产品中所消耗的各种材料的标准消耗量(定额)乘以该种材料的标准单价(标准单价:本年底的实际采购价)计算出该产品所耗该种材料的标准成本,加总计算出该产品的材料(辅助材料)标准成本。
计算公式:某产品某种材料的标准成本= 该种材料标准消耗量(定额)×该种材料标准单价某种产品材料标准成本=该产品所消耗各种材料的标准成本之和6.3.3 工资及附加6.3.3.1 标准工资费用率的确定6.3.3.1.1 工资及附加总额:本年某车间实际发放的工资(工资表应付工资加补贴)及奖金总额。
计算公式:工资及附加总额=本年实际发放的工资+奖金6.3.3.1.2 标准总人工工时:测算期内各种产品的产量(注:参照生产大纲,并按照与当前生产能力匹配的产量)乘以该产品的单件标准人工工时,全部产品加总计算出该车间总人工工时。
计算公式:某种产品的标准人工工时=该产品测算期产量×该产品单件标准人工工时某车间总标准人工工时=各种产品的标准人工工时之和6.3.3.1.3 标准工资费用率:本年某车间的工资及附加总额除以标准总人工工时。
计算公式:工资及附加总额标准工资费用率= (单位:元/小时)标准总人工工时6.3.3.2 工资及附加费:以某一产品单件标准人工工时乘以标准工资费用率。
计算公式:某产品单位产品标准工资及附加=该产品单件标准人工工时×工资费用率6.3.4 制造费用6.3.4.1 制造费用率6.3.4.1.1 制造费用总额:本年变动制造费用(费用项目:动力费用、设备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与固定制造费用的发生额。
6.3.4.1.1.1变动制造费用:根据变动制造费用单位消耗额乘以标准总设备工时。
计算公式:本年度动力费用总额动力费用单位消耗额=∑本年实际产品产量×测算期产品单件标准设备工时测算期动力费用总额=动力费用单位消耗额×标准总设备工时本年设备修理费总额设备修理费单位消耗额=∑本年实际产品产量×测算期产品单件标准设备工时测算期设备修理费总额=设备修理费单位消耗额×标准总设备工时本年机物料消耗总额机物料消耗单位消耗额=∑本年实际产品产量×测算期产品单件标准设备工时测算期机物料消耗总额=机物料单位消耗额×标准总设备工时本年低值易耗品总额低值易耗品单位消耗额=∑本年实际产品产量×测算期产品单件标准设备工时测算期低值易耗品总额=低值易耗品单位消耗额×标准总设备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总额=测算期设备修理费总额+机物料消耗总额+低值易耗品总额6.3.4.1.1.2 固定制造费用(除设备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以外的项目):根据本年实际发生费用总额计算。
6.3.4.1.1.3 制造费用总额=变动制造费用总额+固定制造费用总额6.3.4.1.2 标准总设备工时:测算期内某车间的各种产品产量(注:参照生产大纲,并按照与当前生产能力匹配的产量)乘以该产品单件标准设备工时,全部产品加总计算出该车间总设备工时。
计算公式:某种产品标准设备工时=该产品测算期产量×该产品单件标准设备工时某车间标准总设备工时=各种产品标准设备工时之和6.3.4.1.3 标准制造费用率:某车间的制造费用总额除以标准总设备工时。
计算公式:制造费用总额某车间标准制造费用率=标准总设备工时6.3.4.2 制造费用:以某一产品单件标准工时乘以标准制造费用率。
计算公式:某产品单位标准制造费用=该产品单件标准设备工时×制造费用率6.4 编制标准成本表:根据制定的标准成本,按成本项目编制各制造车间的标准成本表。
7. 标准成本核算7.1 结转标准成本7.1.1 产品标准成本:根据各制造车间报送的产品月产量报表结转本月产成品标准成本。
会计分录借:产成品(自制半成品)贷:基本生产—外购件、材料(辅助材料)、工资及附加、制造费用、自制件—制造部门7.2 成本项目归集7.2.1 外购件:根据稽核库房帐收回的外购件领料单分单计入各车间外购件成本。
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外购件—制造部门贷:原材料—外购配件7.2.2 材料(辅助材料):对制定有单件消耗标准(定额)的材料(辅助材料)根据稽核库房帐收回的领料单分单计入各车间的材料(辅助材料)成本。
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材料(辅助材料)—制造部门贷:原材料—外购材料7.2.3 工资及附加7.2.3.1 车间生产工人工资及附加:按照标准成本计算出的工资及附加额归集。
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工资及附加—制造部门贷:应付工资7.2.3.2 其他人员工资及附加:按照人事部提供的人数乘以人均工资计提标准归集。
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工资及附加--制造部门辅助生产--工资及附加—辅助生产部门管理费用—工资及附加贷:应付工资7.2.4 制造费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归集制造费用。
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费用项目—制造部门贷:银行存款、原材料等7.2.5 辅助生产部门(机修车间)费用:根据领料单等归集实际发生费用,月末用实际费用除以机动部报送的维修工时(或:委托加工工时)计算分配率进行分配。
计算公式:机修房费用总额机修费用分配率=机修房维修总工时各部门(车间)分配机修房费用=该部门(车间)耗用维修工时×分配率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费用项目—制造部门管理费用—费用项目—部门贷:辅助生产—贷方转出—机修房7.2.6 废品损失根据质管部判定的质量责任,对工废成本扣除回收价值的净额计入产品废品损失成本。
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废品损失—制造部门贷:基本生产—外购件(自制件)—制造部门自制半成品原材料借:原材料—废品库贷:基本生产—废品损失—制造部门7.2.7 材料成本差异:差异率采用综合差异率。
计算公式:期初结存材料差异+本期产生材料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本期购进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分摊额=领用材料标准成本×差异率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材料差异摊销--部门制造费用—费用项目—制造部门管理费用—费用项目贷:材料成本差异—其他差异7.2.8 自制件:指按照生产工艺路线下道工序使用上道工序的产品。
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自制件—制造部门贷:自制半成品7.3在制品核算7.3.1 为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对标准成本项目的在制品只保留外购件、材料、自制件,其余成本项目归集的成本费用全部转入完工产品负担。
会计分录借:标准成本差异—制造部门—综合差异贷: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不保留在制品)--制造部门7.3.2 为加强对在制品的管理,应按车间编制在制品表,其结存金额与各车间基本生产结存余额一致。
7.3.2.1 编制方法:根据本期基本生产—外购件(自制件、材料)归集的实际发生额作为本期投入数,按照本期结转的标准成本额作为本期转出数。
计算公式:期末在制品=期初在制品+本期投入数-本期转出数会计分录借:标准成本差异—车间—综合差异贷: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保留在制品)--制造部门8 标准成本差异分析8.1 计算标准成本差异8.1.1 计算原则:以车间为计算对象,对每个成本项目分别计算成本差异(量差、价差、状态差)。
8.1.2 计算公式8.1.2.1 外购件、材料(辅助材料)产生价差和量差,计算公式:价差=(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量差=(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8.1.2.2 制造费用产生价差,计算公式:制造费用差异=实际制造费用-标准制造费用8.1.2.3 废品损失产生量差,计算公式:废品损失差异=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废品回收价值、应收赔款、转出的废品净损失8.1.2.4 材料成本差异产生价差,计算公式:材料成本差异=材料分摊差异额8.1.2.5 工资及附加不核算差异。
8.1.2.6车间材料成本核算中,由于每个产品有几种颜色,制定标准成本时均以红色(或产量较大的颜色)的定额为依据,因此会出现与其他车间不同的状态差,计算公式:材料状态差=〔标准消耗量(分颜色)-标准消耗量(红色)〕×标准价格8.1.2.7 总装车间的外购件、自制件理论上应不存在量差和价差,如果有量差是由于未按生产明细表的标准装配,这种情况忽略不计,因此外购件、自制件差异全部计入状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