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种虚证,增强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立法,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做补益方剂。
适应症: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病邪已尽,因久病体质虚弱的病证,以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二是用于邪盛正衰,正气不能抵抗邪气的病证,常与祛邪药同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分类:补益方药可分为,补气方药、补血方药、补阴方药和补阳方药四类。
注意事项:1.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2.补血滋阴药性多滋腻,因滋腻碍胃、导致气滞、宜与理气健脾药同用。
3.补气助阳药多甘温辛燥,易耗阴液,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4.脾胃虚弱者、应加健脾益胃药同用、增进脾胃功能,使虚者受补。
八珍汤【组成】人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 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30 克,炙甘草30 克。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正文】功用:益气补血。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 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 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
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
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
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
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
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
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泰山磐石散【组成】人参3克,黄芪6克,白术6 克,炙甘草2克,当归3 克,川芎2克,白芍药3克,熟地黄3克,川续断3克,糯米6克,黄芩3克,砂仁1.5 克。
主治】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
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正文】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用法:上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食远服。
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无虑也。
禁忌:斟酌。
人参蛤蚧散【组成】蛤蚧1对,苦杏仁12g,炙甘草9g,人参12g,云苓15g,川贝12g,桑白皮12g,知母12g。
【主治】久咳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消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痨。
【正文】功用:益气清肺,止咳定喘。
现代应用: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证属虚喘而兼痰热者。
方解:本方证病位在于肺、脾,属虚,兼见有痰热。
方中蛤蚧 1 对,在于补肺肾,止咳定喘;人参补肺脾之气;云苓健脾渗湿;北杏、桑白皮降肺热、止咳定喘;川贝、知母清热化痰、润肺;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加减法:1 .若无阴虚内热,去知母,桑白皮减量为6g2. 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15g 田七末4g3. 属于阴虚火旺者,加入麦冬12g生脉散【组成】人参9 克,麦门冬9 克,五味子6 克。
【主治】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正文】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方解: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
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
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
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
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
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
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参苓白术散【组成】莲子肉50 克,薏苡仁50 克,砂仁50 克,桔梗50 克,白扁豆75 克,白茯苓100 克,人参100 克,炙甘草100 克,白术100 克,山药100 克。
【主治】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正文】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 克),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30 克,当归6 克。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正文】功用:补气生血。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禁忌:阴虚发热证忌用。
方解: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内外伤辨惑论》说:“血虚发热,证象白虎。
”故本方应与白虎汤加以区别。
白虎汤证是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由于内伤,为血虚气弱,病情属虚。
因此,白虎汤证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脉洪大而有力;当归补血汤证口渴则喜温饮,身虽热而无汗,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所以《内外伤辨惑论》强调:“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 祛风湿定义: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解除痹痛的药物,叫做祛风湿药。
凡以祛风湿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祛风湿方。
本类方药主要应用于风寒湿三邪杂夹所致的痹痛。
应用本类药方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的新久,或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本类方药多辛燥,易伤血,故血虚,阴虚者慎用。
如必须用时,则要配合养血或滋阴方药。
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一两(12g),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
【主治】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正文】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运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 •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注意事项:1若水湿壅盛,汗不出者,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
2•风邪在表,自当解外,外不解则邪不去,而湿不消;欲解其外,卫又不固时,不可过发其汗,且须益气固表。
鸡鸣散【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正文】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独活寄生汤【组成】独活9克、桑寄生、细辛、秦艽、防风、肉桂、牛膝、杜仲、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人参(现多用党参)、茯苓、甘草各6克。
【主治】祛风湿痹证,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证见腰膝冷痛,肢体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 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