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的生产 第二章笔记 关于符号

空间的生产 第二章笔记 关于符号

哈森读书会的作业
列斐伏尔难读。

这是我第三次挑战。

第一次14年,读了第一章:感受是“(查了词典后)每个字儿都认识。

”;第二次17年,重读第一章,整理笔记,读了第二章的一部分:懂了些道理但没有融入自身体系,很快就忘个干净;现在是第三次,现在读完了第二章:这次建立在对欧洲哲学派系、历史、文学略有些涉猎的基础上,觉得自己终于与作者发生了对话。

除了对中世纪的哲学家和各种希腊罗马埃及的神有些困扰,不会再被书里眼花缭乱的专名和概念亮瞎狗眼,阅读流畅了,自然就容易进入到书中并enjoy。

这次应该可以顺滑通读了。

我觉得之所以难读,是因为列氏的写作有毛病,他不是按照我们习惯的学术论文的方式来写作的。

意识流是法国作家的通病,也有一些哲学著作故意为之,这都能忍。

列氏最不能忍的是概念乱飞,提了新名词又不解释,对读者不管不顾。

这是他70多岁时候的作品,试想一个哲学家、杰出的教授、学术天才超越世人,他晚年把自己的思想一股脑倒进一本书里,极其浓缩地写了400页。

而我们小小一个后进末学,并非天才,与他的年龄差还来不及跨时代地俯瞰他,能看懂才怪。

(有自认为是天才的得罪了,你不必继续看下去。


另一个问题是,书已经发表了40多年,尤其是91年英文发表以后,列氏的研究者众。

有些观点是他的原创,但对我来说已不算新鲜,别人又比他语言流畅,难免有些动力不足。

第三个问题是,我感觉列氏是个折衷主义者,他虽然自己批判折衷。

但是好多概念,他前面刚批判完,回头自己又用上了(e.g.texture这个词)。

当然,这个过程无可厚非,他对这些概念进行了修正,然后用修正过的。

对读者来说,在文中一个词的意思就不是前后一致的,如果不仔细,就容易曲解列氏的意思。

我看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列氏解读,就有掉进这个坑的。

(所以看二手文献要找准一流学者,列氏研究一流学者都有一打了,二三流就没什么必要看。

有些显然连原著都没看过就来胡扯,这就是不入流。


一个小建议。

不要试图按顺序阅读此书,按照topic去理解(你可以一页一页地读,但换个顺序去思考之)。

就拿我刚新鲜读完的第二章来说,我找到列氏反复穿插着阐述的几个概念:产品-作品,部分-整体,reduction-fragmentation,visible-readable-transparency,
things-matter-material,结构-肌理,自然-社会-reality,符号-象征,比喻-转喻-变质(我觉得有时候他应该用synecdoche提喻而不是转喻,但是我也同意他的用法,因为转喻里有meta-词根)时间-共时的-历时的,还有马克思(这个真是让人回到感慨万千的中学时代),肯定还有更多。

这些概念被他揉成一团,互相印证。

要是想一下子把握这个概念大爆炸里的全套知识,你需要一个100多页过目不忘的脑容量(而且还要带搜索重排镜像扭曲功能)。

如果没有,就先通读一遍,再揪住一两对感兴趣的概念再读一遍,放掉其他,或许收获反而会更大些。

其实揪住了一两个概念,其他的也就解了。

还不解的话,反正好书是耐读的,有时间多读几遍无可厚非,每一遍都是更高处再相见。

那么,评论哈森,我就探讨下第二章里对符号-象征这一对概念的一些浅见。

书都没读完,不敢妄言。

何况想要把这事儿理解透了,我觉得还得拿巴特、德里达、克里斯蒂娃垫底,这些我都不懂。

纯当给点我名的两位老师交作业,可能不及格,欢迎拍砖 :-P
当当当当!胡说八道开始~
第二章关于语言与空间的论述集中在XI、XII节,我曾截过些内容到群里(pp.134f和
146f)。

其他概念和内容涉及的话,我会带着说。

但不会超过第二章。

首先,列氏对整个从语言或者话语角度理解空间是持批判态度的(哈森躺枪)。

这个态度是出于对纯理论知识的否定和对实践的强调。

用不太准确但便于理解的方式来说,语言也好,知识也好,都包括好几个层次的作用。

最下面的层次是所指,就是事物本身;然后是象征和符号(统称记号signs,具体差别见克里斯蒂娃)就是以一个记号代替了原物,比如以r-o-s-e这个词替代真正的一朵花,语言开始于这个层次;最后是修辞层面的转喻metonymy和比喻metaphor,尼采认为语言本身就是对物的比喻,而列氏认为比喻和转喻比一般语言更高一个层
次,是以部分代整体(严格讲应该是提喻synecdoche,而不是转喻),或者通过相似性指
代,他们都脱离了一个记号的本义。

虽然这个说法列氏自己也用,但说它不太准确是因为,在空间这个对象上,这些层次全部洞穿、混杂、扁平化在一起。

列氏认为任何语言都处于一个空间中,任何话语都从一个空间发散出来并诉说一个空间,所以想要把空间当做对象,从中抽象出一套记号系统来是不可能的。

但是当下(1974)时髦的研究是ensamble(巴迪欧躺枪)、configurations、textures。

这些
都是在两个较高层次上探讨逻辑、结构问题,而离开了底层现实。

在这个语境中,列氏说话语和思想没什么需要表达的,只表达他们自己,这一批判甚至包括知识本身。

我可以联想到现在的论文八股,如果太强调论文的结构、格式,结果可能就是削足适履,使素材服从于写作需要,使“创作”服从于体制化的格式。

这种论断符合列氏对空间的普遍化定义,空间既是产品,又是生产关系,又是抽象关联,所以空间无处不在,弥漫在三个语言层次的分类之外。

物质空间是空间,人和人、物之间的社会关联是空间,人怎么世俗思考是空间,人怎么抽象地逻辑地使用话语是空间。

只要涉及到与人的互动,都是空间。

经过(社会的)人手摸过、人眼扫过、人脑思考过的东西都是(社会的)空间。

比如,我的书房是空间,我在看列斐伏尔,就进入他的知识空间,我一边看一边写作,就把我的知识空间和他的融合,聊天群是空间,如果你在看我的文字,我们又展开了一个空间。

所以,任何语言都处于一个空间中(中文-中国人的空间,遣词造句的文学空间,理解文字的connotation(比如反讽)的文化空间,知识空间)。

你要是熟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这不难理解。

列氏没有明说,但我认为对语言的剖析的目的是要阐述空间的意义meaning这个更大的问题。

他一直在努力做得一个工作,是将语言学那一套符号和含义的关系转移到非语言的符号、象征的表达上,以便和空间的阅读(各个层次上的)发生关系。

这既包括阅读和书写空间里的东西in space,也包括关于空间的东西about space,还包括空间本身of space。

这个三重结构列氏重复过许多次。

列氏对从语言符号到非语言符号的连接不是为了用符号解释空间,而是要一石二鸟地打击符号,不仅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包括,集合论,逻辑学,都一起被打击了。

回到城市中来,列氏批判历史中一直存在,而工业时代以来尤胜的空间的符号化。

列氏没用符号化这个词,而是用了visible-readable-transparency这一系列概念。

空间让人一看就明白,比如形式追随功能,比如中产阶级住区的门卫,比如纽约把地分成规则的小方块一块块拍卖。

列氏的第一波批判是,这种可读性让空间一览无余,也是失去了生命。

而在较高的符号层面去研究空间(比如现代主义模数体系,建筑结构计算,空间的比例、尺度、节奏,规划套路,土地价值等等)实际上是在一个符号体系里打转转,它增值,但不生产新的空间。

列氏的第二波批判主要针对资本化,他说这种空间透明性(不是柯林罗的透明性)掩饰的是空间生产的真正目的——权力和资本运作。

举个例子,他说用古希腊柱式来装点证券交易所的门廊,就是一种符号化。

柱式带来了庄严华贵,掩盖了交易所的铜臭味。

再比如,中产阶级住区靠装点facade,用不同的材料和颜色来“个性化”,掩盖的是开发模式的千篇一律和营销技术。

第三波批判,批判的是对空间意义的munipulation。

建筑师总觉得自己得表达点什么,要做出signifying space,这让产出的空间陷入了既定的解释轨道,失去了多样可能。

于是,空间被碎片化了,空间是各种理念碎片拼出来的,也被各种理念碎片地读。

归根结底,列氏想要说,空间的意义不能脱离它的基础层,即社会实践而依然完整。

而就算空间被各种上层符号所遮掩,它的基础仍在暗处延续而无法抹除。

说到这里,我想不必再解释哈森对住区外观和安亭的批判了吧。

他的符号批判没有达到列氏的高度,何况自己还声称是从符号学角度解码中国空间的。

参照列氏的理论,这是自相矛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