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和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和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2、全面性原则 体现监测、识别、判断、评价和对策。 3、高效性原则 高效率为重要原则,不可失误。 4、引导性原则 提醒和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尊重公民基本权 力。
二、安全生产预警的目标、任务
1、目标:通过对安全生产的管理进行监测与 评价,警示安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
2、任务:完成对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 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
理、监督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 境和条件管理等。
4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企业员工。
5、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
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责任制)、安全 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第二节 事故及重大危险源的 辨识
一、事故
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 例》,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 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5、采用固定的发布方式,如通过文件形式、内部办公网络 发布等。
安全规章制度日常管理的重点是执行过程中的 动态检查,确保得到贯彻落实。
四、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
一般由综合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设备设施 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四类组成。 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 (4)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2、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
(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对安全工作全 面负责,其职责为: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即使消除生产安全事 故隐患; 组织指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管理和国内外 先进管理经验
北京市精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赵进京
第一章 安全生产 管理概述
序言:安全生产培训的意义 和要求(后符资料)
第一节 安全生产及安全生产理
一、什么是安全生产?《辞海》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 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工作秩 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即:使生产过程在符合 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 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 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 的总称。
原则; 3、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增强各类人员、各职能
部门的责任感;明确各类人员、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4、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义: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和安
全生产法规;使各级各类人员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二、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
(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要求; (2)与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协调一致; (3)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防止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事故分为20种。
二、事故隐患
根据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 治理暂行规定》,将“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 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 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 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运用强制原理的2个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生产
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服从安全; 2、监督原则: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生Biblioteka 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节 应急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能有效地辨识和提取隐患信息,提前 进行预测警报,使企业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 发生。
三、危险 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
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的程度
R = f(F ·C)
R —— 危险度; F ——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 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四、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 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可以是一次事 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可以是可能产 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二、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1、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安排适当的资金,保证达到法律、法 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2、安全投入资金由谁保证,依据企业的性质而定,一般说 来,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董事 会予以保证;一般国有企业由厂长或者经理予以保证; 个体工商户等个体经济组织由投资人予以保证。
3、 反馈原则:生产条件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必须及时反 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4、封闭原则: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 制度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
第二节 人本原理
一、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人本 原理。 二、运用人本原理的3个原则: 1、 动力原则: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 包括物质、精神、信息三大动力; 2、能级原则: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按照能量的大 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 3、 激励原则: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 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
(5)安全措施和费用管理制度 (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7)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 (8)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 (9)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 (10)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1)应急管理制度 (12)安全奖惩制度
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2)个体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 (3)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4)特种作业及特殊作业管理制度 (5)岗位安全规范 (6)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3、预警信号及级别 Ⅰ级预警:红色,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Ⅱ级预警:红橙,表示安全状况严重威胁。 Ⅲ级预警:黄色,表示事故在上升阶段。 Ⅳ级预警:蓝色,表示安全生产处于正常状 况。
第三章 安全生产管理 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
一、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依据 1、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
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 3、三原则:针对造成事故的各种原因,采取三种对策,即工
程技术、教育、法制对策; 4、本质安全化原则: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
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节 强制原理
一、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 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 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即强制原理。
3、系统性原则。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建立涵盖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规章制度。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即建立安全规章制度起草、审核、 发布、教育培训、修订的严密的组织管理;安全规章制度 编制要做到标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三、安全规章制度的编制和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制定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 修订工作计划。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一般包括以 下五个流程。
国发(2010)23号指出,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 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 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因此,建立完善企 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已成为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途径。 一、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原则和要求
1、及时性原则 “居安思危”提前防范,及时监测和报告最大 限度减少损失。
(2)其他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主要负责人做 好安全生产工作。
(3)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按职责分工组织有关人 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 工作负责;工作人员在本人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安全生产 工作。
(4)班组长:全面负责班组的安全生产,贯彻执行本单位 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工人遵章守纪。
政府的法规、标准为依据。 2、以生产、经营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事故
教训为依据。 3、以国际、国内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为依据。
二、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
1、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只有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才 能有效调动单位的所有资源和各个方面的关系。
2、安全第一的原则。生产过程中,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各 项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和工程进度、经济效益 等的关系。
二、什么是安全生产管理?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运用有效的资源,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活 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 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1、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条例、政府令等。
2、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
制事故。
3 、安全生产管理的范围: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
第二章 安全生产管理 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系统原理
一、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 的问题即系统原理。
二、运用系统原理的4个原则:
1、 动态相关性原则: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变化 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2、整分合原则: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 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
形式主义; (4)有专门的人员与机构制定、落实,并应适时修订; (5)有配套的监督、检查等制度,以保证安全生产责任
制的真正落实。
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 安全”的原则,建立的各职能部门、各级人员在工作过 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人人有责的制度。
1、从上到下,从主要负责人到岗位工人的安全生 产职责;
(5)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接受安 全生产教育培训,遵章守纪。
第三节 安全生产的保障
一、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保障
1、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设置机构 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必须设置 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