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1 导学案 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1 导学案 苏教必修1

《乡土情结》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搭讪.( ) 悠邈.( ) 谪.居( ) 田塍.( )屹.立( ) 魂牵梦萦.( )侘傺..( ) 蕞.尔( )忐忑..不安( ) 翰苑.( ) 桑梓.( ) 篱角三匝.(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愁肠百节( ) 纹身( ) 秋篷( ) 良晨美景( )功拜垂成( ) 发韧( ) 儒染( ) 根深帝固( )3.成语积累。

(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

是一个贬义词。

( )(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

是一个中性词。

( )(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

常用于新兴事物。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杂诗》)(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宋之问《渡汉江》)(3)国家兴亡, ______________。

(明末清初·顾炎武)(4)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5)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晋·陶潜《归园田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

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5.“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三句话或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请写出原句、出处及作者。

6.本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意图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乡土情结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五、反思总结总结全文主题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

当堂练习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惬.意(qiè)翘.首(qiào)绮.窗(qǐ) 方兴未艾.(ài)B.扁.舟(piān) 酗.酒(xù)濡.染(rú) 含情脉.脉(mài)C.铩羽(shà) 低徊.(huí)慰藉.(jí) 休戚.相关(qī)D.戕.害(qiāng) 欷歔.(xū)饿殍.(piǎo) 毛骨悚.然(sǒng)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花纹缠绵凝聚良辰美景B.惦念逗弄静谧情不自矜C.浪荡稚弱恬淡开宗明意D.潦倒骄饰搭讪功亏一篑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休假制度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拉动了正方兴未艾....的青岛市郊旅游。

B.CCTV—1黄金剧场2009开年大戏《走西口》虽然播完了很长时间,但是剧中的主人公田青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C.易建联严肃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

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

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

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

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

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

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

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

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

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

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

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

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

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

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

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4.“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5.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7.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8.以“故乡”为开头,扩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60字。

乡土情结答案1.shàn miǎo zhéchéng yìyíng chà chìzuìtǎn tèyuàn zǐzā2.节—结纹—文篷—蓬晨—辰拜—败韧—轫儒—濡帝—蒂3.(1)铩羽而归(2)安土重迁(3)方兴未艾4.(1)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匹夫有责(4)苟利国家生死以(5)羁鸟恋旧林5.“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6.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

引用的古诗文恰到好处地为表现情感主旨起到了服务的作用。

合作探究(一)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引用诗句的作用)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2003年高考试题)2、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