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疫情分析
【摘要】目的阐明甘孜州包虫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 为制定防治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SPSS12.0软件对截至2011年全州发现并录入四川省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截至2011年全州包虫病病人信息管理系统报告包虫病病例9251例,其中囊型6015例、泡型3043例、混合感染193例,囊型、泡型比例约为1.98:1;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1.25,患者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99岁,平均年龄42岁,主要集中在20~60岁,占全部病例的71.89%;病例分布呈现牧区高于半农半牧区,半农半牧区高于农区的特点,约93.46%的病例集中分布在石渠、色达、德格、甘孜、白玉、理塘6县。
结论包虫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流行范围广、危害程度深,是当地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需要继续加大包虫病防治力度。
【关键词】包虫病;疫情;分布;流行
棘球蚴病( 包虫病) 是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病[1]。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包虫病的重度流行区,包虫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
2006年以来,甘孜藏族自治州各流行县相继纳入国家、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开展了患者查治、传染源犬驱虫、感染情况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
2008年后甘孜藏族自治州各县陆续将发现并纳入包虫病项目管理的患者录入四川省建立的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和管理。
通过对截至2011-10 录入四川省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各流行县的包虫病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阐明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的疫情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或修订包虫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甘孜藏族自治州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0月发现并录入四川省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的包虫病病例资料。
1.2质量控制四川省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网络直报的形式, 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录入和上报,州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州级审核,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审核。
1.3数据统计分析导出病例数据,核对、整理,用SPSS1
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除去疑似和临床治愈病例,截至2011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录入四川省包虫病病人信息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康定626000)
作者简介:徐克均(1972-),男,主管医师,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防治
包虫病病例共计9251例,分布于全州18县的235个流行乡镇。
2.1人群分布9251病例中,囊型6015例、泡型3043例、混合感染193例,囊型、泡型比例为1.98:1;男性4111 例、女性5140 例,男女性比例为1:1.25;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99岁,平均年龄42岁,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20~60 岁,占全部病例的71.89%。
各年龄组病例分布及构成情况见表1。
2.2地区分布剔除录入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病例数低于目前实有病例数10%的新龙和雅江2县的数据(新龙和雅江2县录入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病例数据,不足2县在包虫病月进度报表上报的10%病例数,样本量太小,予以剔除)。
全州可供地区分布分析的报告病例9236例。
报告病例分布于除新龙县、雅江县外的16县226个乡镇,约占全州16县乡镇的76%(226/299)。
牧区报告病例约占报告总病例数的89.02%,呈现牧区高于半农半牧区,半农半牧区高于农区的特点,约9
3.46%的病例集中分布于石渠、色达、德格、甘孜、白玉、理塘6县,见表2。
3 讨论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面积152 600 km2,辖18县325乡(镇),总人口109.18万,其中藏族占78.30%,全州平均海拔3500m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包虫病重流行区,两型包虫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高度混合流行,在国内外包虫病流行区中极为罕见[3]。
随着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启动、实施和推进,发现的包虫病病例逐渐增多,报告病例的地区也在不断扩大,至2011年病例的地区分布显示: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分布广泛,各县都有发生,全州76%的乡镇均有病例分布。
石渠、色达、德格、甘孜、白玉、理塘6县的病例数量位居全州前列,为包虫病流行严重地区。
报告病例分布呈现牧区高于半农半牧区,半农半牧区高于农区的特点,与既往的调查结果一致[4]。
另据泸定县报告病例的个案调查,除了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均有喂养来自重流行区犬只史或接触史。
提示应加强牧区宿主动物的检疫, 限制染疫动物的流动, 防止包虫病蔓延。
包虫病患病人群的平均年龄42 岁,发病年龄集中在20~60岁,占全部病例的71.89%。
说明包虫病主要危害流行区青壮年的身体健康,从而造成劳动力的损失、阻碍流行区社会经济发展。
这与近年全国的包虫病疫情分析结果相一致[5]。
报告病例中,囊型6015例、泡型3043例、混合感染193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65%、33%、2%,与既往两型包虫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高度混合流行的调查结果相符合[2]。
报告的9251例包虫病患者都得到了免费药物治疗和相应的手术救助治疗,但目前的治疗效果亟待提高。
据全州各县统计,截至2011年全州累计免费药物治疗12188例包虫病患者,治愈278例,治愈率为2.3%。
分析治愈率低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在高寒牧区药物治疗督导管理措施难以落实,患者接受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差,药物治疗的疗效不佳,复发、并发症及传统习俗等原因致外科手术治疗率低,对病例的疗效评估数量、质量不足使治愈病例的漏报率较高等。
建议进一步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加大防治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切实解除包虫病患者的疾苦。
包虫病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和逐级培训,录入管理的包虫病例逐渐增多,为规范管理包虫病病人奠定了基础。
但是个别县对病例数据的报告极不规范,质量亟待提高。
应重视和加强包虫病疫情数据的报告管理,为包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或修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参考文献
[1]余森海.棘球蚴病防治研究的国际现状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4):241-244.
[2]李伟,付青,徐克均,等.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1,38(5):315-317.
[3]邱加闽,刘凤洁,SchantzP,等.四川西部藏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研究Ⅰ.囊型包虫病与泡型包虫病人群感染特点与分布趋势[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0,16(2):77-80. [4]郁文,李调英,陈兴旺,等. 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县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5,3(4):170-172.
[5]王立英,伍卫平,朱雪花. 2004- 2008年全国包虫病疫情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 (7):6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