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小巷深处(正式)

6小巷深处(正式)

6、小巷深处林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识记积累重点字词(音形义);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过程方法: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4.分析人物思想变化过程,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5.学习选取代表性的琐事表现人物的写法,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6.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准备过程: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的回忆性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认识了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了解了这位伟大母亲勤劳的一生。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母亲,她是一位养母,双目失明,生活困窘,她却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跟她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并且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样了?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示导过程:一、初读课文,常识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字音】(抽生给加点字注音)瘦瘪.(biě)炫.(xuàn)耀揶.揄.(yãyú)哽.咽.(gěng yâ)脸颊.(jiá)蹒.跚.(pán shān)憧.憬.(chōng jǐng)(补)执著.(zhuó)黝.(yǒu)黑荤.(hūn)菜造孽.(niâ)附和.(hâ)拆.掉(chāi)油腻.(nì)油渣.(zhā)缝.制(fãng)肮脏.(zāng)分.外(fâi)塞.给(sāi)瞬.间(shùn)泥泞.(nìng)【字形】秘诀(决)风采(彩)烦恼(脑)坐(座)落斑驳(班)迟疑(凝)【词义】瘦瘪:炫耀:夸耀。

(p37,注)落寞:寂寞、冷落。

(p40,注)揶揄:嘲笑。

(p39,注)斑驳:色彩夹杂,花花搭搭的。

(p41)哽咽:苦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p41,注)蹒跚:艰难缓慢、摇摇晃晃地行走。

(p43,注)憧憬:向往。

(p43,注)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p40)(补)依稀:模模糊糊。

(p1、42)难堪:不好意思。

(p40,8段)回避:让开;躲开(p40,11段)卑微:地位低。

(p40,11段)2、了解作者及背景。

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入县中学,不久开始文学创作,本文是她的代表作。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浏览全文,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用“我从第段中等语句,读出了。

”回答)(抽生答,读,点拨)注意:①注意把握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②画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位双目失明的妇女,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一个弃婴的故事。

】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养母对“我” 伟大而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3、齐读课文,感受情感。

三、分析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引)一篇文章,要表现人物的情感,这就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

这篇文章中瞎眼的母亲收养了我,并用她全部的身心爱着我,那么文章是通过了哪些具体的事件来表现母亲对我的爱的呢?(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述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指导。

注意要逐段地找,力求找完整。

)(生笔记在段落后)【①收养了“我”这个弃婴(2段);②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段);③夸耀“我”,并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4段);④为了“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夏日在阳光最毒的地方卖冰棒,冬天为人缝棉被(6段);⑤为了我读书,把“我”调教得像个千金小姐(7段);⑥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8段);⑦当“我”厌恶家,想离开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仍然爱我(11、12段)。

⑧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托人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

为了照顾“我”的“面子”,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进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16----29)。

】问:这么多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幼时---少时----高中时---临近毕业】2、问:文中的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那么,“我”对母亲的感情呢,是否发生过变化?(生细读课文,找出答案。

)【见上表的第三栏】【注意提示:这是文章主线】问: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样的变化?【原因: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为母亲而骄傲。

长大以后因为虚荣心作祟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

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却了“我”,最后,我悔悟了,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议练诊断:1.字词作业;2.课后第一、二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表现方法,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设计:准备过程: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母亲爱我的表现有哪些?示导过程:一、分析人物描写。

1、文章最能体现母亲对我的爱和我的悔悟之情的段落是哪里?重点学习25—29段。

(1)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为什么这部分最感人?:这件事最有难度最能体现母爱:一是难在事情本身;二是难在女儿对自己的不理解;其次女儿的悔悟也感人。

)(2)师引导分析:①第25段:肖像描写(抓重点词语):母亲的孤独落寞和凄凉,生活的艰辛,母亲对我的爱;我的愧疚等复杂心情。

②第28段:肖像、神态描写:母亲生活的艰辛、内心的痛苦但是很坚强。

(“憧憬”女儿早日成才,早日与女儿重聚;“等候”女儿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与女儿过上好日子)③我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我的感动、自责和悔恨;(理解:“我回来了”指一是走进母亲,回到母亲身边;二是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3)我为什么记得泥泞的山路、石板的清凉……等?(顺势理解文中对小巷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以“小巷深处”为题)?【“小巷”的形象:①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她们生活的场景,②亦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③寄寓着作者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情感,也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

(注意:作者情感寄托的形象还有哪些?------青石板、竹棒、母亲的脸等)】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生找到具体的段落,说说是从哪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的。

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找到了第段中的几句话。

这几句话通过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①第4段:语言描写:母亲泼辣,对我夸耀;②第6段:肖像描写:母亲为我而艰辛的劳作,母亲对我爱,我对母亲的敬佩赞颂;③第13段:动作语言:母亲感受到我的冷漠和对家的厌恶,内心的痛苦,但她心胸宽广,依然爱我。

【另:“硬扣下的钱”体现了母亲的艰辛和对我爱】④第26段:老婆婆的话,动作描写,侧面交代了母亲的爱。

★问:母亲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用形容词概括。

(崇高伟大、深沉无私、坚韧执着)3、,文章还有哪里通过描写,表达我对母亲的情感的呢?【第13段:语言描写:既怕伤害母亲,但又想离开母亲的心情,表现了我既爱慕虚荣又不失善良;注意重点词语:终于、吞吞吐吐、异常清晰等】★小结:我们要表达情感,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二要注意通过细致的描写。

(有哪些描写?)五、主题升华同学们,自古就有一句朴实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母亲为了我们,青丝变白发,岁月在她脸上写下了沧桑。

你能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吗?你能感受到母亲对你的爱吗?(听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说母亲)让我们大声喊出“妈妈——我爱您!”议练诊断:1、写一段话,描述与父母相处的一个细节,注意形象化的描写……2、仿写: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

附:第6课例文选读又是秋风起那天天气很冷,时节已到了深秋。

午饭开始还没多久,一位同学就跑来说,我父亲送粮来了,我听了心中陡然一沉,悄悄放下饭碗,向教室后的大路走去。

我来到这所市属中学还不到四个月,然而我的心情却日益沉重。

这里的学生,大都有一个很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城里千金。

优越的条件,使他们自诩自傲,有时说笑起来,总要寻些农民的愚昧作为谈资,那种蔑视的眼光、戏谑的口气,常常使我不寒而栗。

父亲原说要给我送粮,我一想到同学看见形容枯槁的父亲和吱吱嘎嘎的破车时的灼人的眼光,便拒绝了,虽然我每月都必得往返百里带些粮来。

然而父亲还是来了。

转过屋角,便看见了立在牛车旁的父亲。

穿的,还是那件落满尘土的露绒的破袄;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歪檐的帽子。

那头老牛,也许是饥了,直往路旁的冬青树上凑。

父亲一边频频勒着缰绳,一边发出耕田时那样的大声斥骂,惹得许多过路的同学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过去,让父亲赶快把牛车赶到面粉厂院里,因为路边正临着我班的女生寝室,时不时还有同学进出。

“我不是说要自己带嘛!”我边卸粮边嘟囔。

“天冷了,往后带着不方便;还得来回跑着耽误功课。

干脆一下拉来省事儿。

”卸完粮扭过头来,父亲已把牛卸下套,开始喂料了,看来父亲是要在这儿吃饭了,虽然此时食堂还在卖饭,然而……“大(父亲),没饭了。

”我搔着头,脸上好热。

“嗯……”父亲正掏饲料的手停了一下,“那——那也不碍事,等会儿到街上买点儿妥了。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在外面买东西吃的,每次出村办事儿,即便赤日炎炎的中午,也要忍饥赶回,这一次,他舍不舍得花钱呢?“啥时候动身走的?”为了打破尴尬,我没话找话说。

“8点哩。

这牛车慢,晃了半天……”“8点?”我想起8点时的寒冷,“那起码5点就起了吧?”“可不是,要不是昨个儿你娘俺俩把粮食装好,怕还要更晚哩。

”一阵风过,父亲裹了裹棉袄。

父亲是最怕冷的。

说话间,已喂完了牲口。

父亲拍拍手站起来,微倾着身子,从怀里摸出一只破钱包,取出30元,在粗糙的指间摩了摩,递给我说:“天冷了,你娘身子不好,眼也花得不中用了,就不再给你做棉袄了,你就照城里人的样儿买件儿算了。

”无意间顺眼瞟去,我大吃一惊,那钱包里已经空无一文。

同时,我极为分明地听见父亲肚里的咕噜声声。

我霎时明白:父亲,他,又要挨饿了……一种负罪感袭过心头,鼻子酸酸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我那苍白的虚荣,此时已完全荡去,久抑的农家父子的感情却在此刻骤然涨满胸怀。

我忍住泪,对正要套车的父亲说:“大,您等会儿……”转过身,飞快地奔向食堂。

答:勤劳简朴、不畏艰辛,对儿女怀有深沉无私的爱。

3、分析第①段有什么作用?答:内容上,交代了季节和天气情况;结构上,为写父亲冒着严寒来给我送粮做了铺垫,同时引出下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