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江安总规文本

02江安总规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乡发展战略 (4)第三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6)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2)第五章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及城市规划区界定 (13)第六章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14)第七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6)第八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8)第九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19)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第十一章生态型城市规划 (21)第十二章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22)第十三章市政工程规划 (23)第十四章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25)第十五章综合防灾规划 (26)第十六章土地使用控制 (28)第十七章郊区规划 (29)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31)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 (32)第二十章附则 (3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为适应江安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建设,指导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一.法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有关城市规划的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和标准4.《近期建设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8)。

5.《四川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0)6.《四川省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规定》(1998)二.参考依据1.《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2.《四川省江安县总体规划》(2002-2020)3.《江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4.《江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10年)5.《四川省江安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6.《江安县政府工作报告》(2010)7.《江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8.《江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能源、交通、通讯、生态、环保等专业部门的发展规划资料9.《江安县志》及近五年《江安年鉴》(2004~2008)10.与本次规划有关的其它资料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1.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区域发展,处理好县域产业布局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各利益,全面繁荣,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思想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护空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效率方面,综合研究城镇布局问题,促进城镇、乡村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从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应认真分析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推进城镇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生态优先,环境友好思想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县域内基本的生态格局和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减少城乡建设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4.保护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思想保护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地方文化,培育特色文化,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条规划期限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近期 2010——2015年远期 2015——2020年远景至2050年第五条规划层次与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江安县域、江安县城规划区范围和江安县城县城建设用地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江安县域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8平方公里。

主要是确立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城镇结构体系、县域旅游及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及区域基础设施布局等。

2.县城规划区用地范围: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是北至桐梓镇、滥坝乡;东至怡乐镇;南包括南屏山大部;西至与江安县交界处。

用地面积74平方公里。

主要是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工业集中区建设用地发展、大型基础设施布局、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城市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3.县城建设用地范围:其中近期(2015年)15.15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19.40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其发展方向、性质、规模、用地布局和相应市政工程设施布置等。

第六条规划法律效力《四川省江安县总体规划文本》(以下简称本规划文本)是对《四川省江安县总体规划(2010—2020)》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法律性文件,对在江安县行政辖区内,编制城镇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在江安城市规划区内一切从事涉及城市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和空间资源利用的行为均有法律约束力。

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四川省、宜宾市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本规划。

第七条规划文件本规划由总体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题研究)三部分组成。

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应同时使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八条规划审批、管理、实施本规划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

由江安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江安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

第九条规划强制性内容县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防灾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的加粗黑体+下划线部分条文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城乡发展战略第十条城乡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省、市的发展战略,结合江安县的基础和条件,确定其总体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把江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城乡协调、设施完善、环境友好的滨江宜居城市,四川经济强县。

1.人口发展目标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口规模、质量、结构和发展机制,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加快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总人口平均综合增长率控制在5.0‰以内,到2015年,全县人口规模控制在56.8万人;到2020年,全县人口规模控制在58万人。

2.经济发展目标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三大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格局。

以2009年49.3亿为基础,力争2015年GDP达到150亿元,GDP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三大产业结构为14:61:25;至2020年GDP达到220亿元,GDP年均增长保持在8%以上,三大产业结构为10:65:25。

3.社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构建充分就业、分配合理、保障完善、文化繁荣、秩序良好和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现代和谐社会。

树立良好的精神文明社会风尚,塑造具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并蓄的城市文明氛围,体现良好文化环境,先进文化设施,较发达的文化产业的城市文化新格局。

完善科技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和城市科技进步水平,建立具有地方特色,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技教育体系,全民受教育年限2020年达到12年。

加快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形成不同层次,布局合理的卫生、体育设施网络。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扶安置等相配套、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

4.环境发展目标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镇绿化覆盖率40%。

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取水量均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累计下降10%,其它主要废弃物减排普遍达到国家约束指标的要求。

城镇固体垃圾处理率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

第十一条发展战略1.产业发展战略1)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化农业布局为基本途径,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化、效益型、生态型现代农业。

努力培育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发展的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沿江现代农业基地。

2)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加快“三大特色基地”建设,努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建设四川工业先进县。

3)围绕江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夕佳山古民居,抓住四川旅游发展机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各要素上档升级。

以绵溪河为轴线,围绕仁和百竹海、蟠龙小山峡、夕佳山民俗风情园、南屏山休闲区等景区建设,严格空间资源开发管制,加快竹产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富民,打造江南生态旅游绿色经济区。

全力培育和壮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2.社会发展战略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整个全县人口的素质,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加强新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旧区综合环境质量。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创建现代文明社区。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分类管理、运营高效、福利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均达到小康社会要求。

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推动城市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形象。

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

3.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①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农村形态、功能的多样化。

中心城区要努力在金融、商贸、旅游、信息、教育、交通运输、科技文化和外贸口岸等领域完善功能,发挥对整体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同时要整合各类要素市场,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促进各类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②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特色各异的小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构筑县域城镇经济体系,县域内各乡镇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的资源、区位条件,按照县域总体生产要素布局拟定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功能互补、特色各具的村镇体系。

③建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交通网络,加快环保、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改善乡村居民点与乡镇的交通联系。

提高乡村自来水普及率、有线电视通村率、城乡电网覆盖率、公路通村率、有线(无线)通话覆盖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