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 专题3.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专题3.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专题3.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人们的消费行为受的影响。

2.人们的消费心理主要有:、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3.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从众、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是。

4.个别同学受攀比心理的影响,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

这种消费心理是。

5.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

6.我们要做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

7.: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8.: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9.: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要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0.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答案】1.消费心理 2.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3.不可取的 4.不健康的 5.理智的消费 6.理智7.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8.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9.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10.艰苦奋斗精神1.消费心理表现特点评价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利:健康的、合理性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理念带动绿色产业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弊:代价大,社会难以认可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夸耀性盲目性弊: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符合实际讲究实惠利:理智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利态度:理智的消费,值得提倡【典例1】“西方人崇尚个性,东方人追求共性”,道出了我们的心理定势。

一说流行什么,满大街全是时尚:流行西服,连农民下地也穿西服;流行“松糕厚底鞋”,不分高矮胖瘦,脚下统统蹬着大厚底;流行“文化衫”,满大街背着“文化”跑……这说明A.盲从心理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B.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着居民的消费C.物美价廉消费理念已经过时D.攀比心理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答案】A2.做理智的消费者内容基本要求错误表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过于紧缩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有主见,保持冷静的头脑消费时跟风随大流;情绪化消费;只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对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强不息铺张浪费;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典例2】最新城市青少年消费调查表明:青少年每月动用少则百余元、多则数百元的零花钱主要是用来购买衣服鞋袜、休闲用品、参考书刊和到西式快餐店消费等。

59%的青少年表示:“其实,所买的这些衣物用不了几次就扔到一边去了;现在家里还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东西。

”材料启示我们应该A.避免盲从,理性消费B.发扬艰苦奋斗精神C.提倡适度消费D.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答案】A1.下表是某市民在不同年份春节家庭消费的主要支出项目1978年1992年2017年买面粉:18.7元买面粉:41元买面粉:28元买肉:2.16元买鱼肉:57元买肉蛋奶:85元买盐:0.16元买衣服:104元买花卉:70元买布:13元买报刊:3.8元手机话费:56元旅游:1780元买自行车:156元买彩电:2 600元买数码相机:2750元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是A.恩格尔系数不断提高B.居民收入不断增加C.消费水平不断下降D.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不同容量平板电脑iPad的销售价格不同。

人们原本可能只需要16GB容量的电脑,“再加100美元就变4倍”,这下子人们内心的声音又要响起了:“会不会我以后需要很大容量啊,这么划算不买实在是可惜”。

于是很多人买了64GB的iPad,可是真正使用到的容量却不到一半。

材料告诉我们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乏理性的消费观②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是品牌营销的关键③性能、价格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④生产决定消费,容量大更能满足消费需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团购、秒杀、聚划算……种种刺激你购物的营销手段,打着帮你“省钱”的旗号而却往往引得消费者削尖了脑袋钻进一个疯狂消费的怪圈。

这一现象表明①营销手段能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②消费者需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③消费者需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商品价格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4.促销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

下列促销手段与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对应正确的是①买赠打折——需求影响价格②赞助公益——塑造良好形象③明星代言——利用攀比心理④私人订制——利用求异心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现在每个大学校园里都不乏追“新”族,追求时尚、追寻潮流,随之而来的是追求奢华消费。

不少大学生上学时拿着父母给的钱花得非常潇洒,消费方式明显由“生存型”向“享乐型”发展。

上述材料启示我们A.要坚决杜绝贷款消费B.要坚持绿色消费C.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D.要贯彻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1.2016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夜访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并在一家书店掏钱买下了一本书、两套明信片。

如今这本书和这两套明信片被书店制作成了“总理套装”摆于最醒目处,一度热销。

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是①商家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促进销售②总理支持线下书店等实体经济的发展③商品的宣传和包装决定了商品的价值④利用名人效应是企业致胜的“法宝”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彭某系岛城某高校的大二在校学生,攀比消费错交男友,参与贩毒获刑7年。

近几年,大学生参与贩卖毒品的案件有所上升,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影响到了犯罪学生的人生观。

“彭某攀比消费错交男友”的行为警示我们①其他同学的着装及消费观念影响了彭某②要正确引导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③要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倾向④应学会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不消费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3.2017年3月7日,央视发布《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收入”与“幸福感”基本呈“正相关”,但年收入在30万却形成一个幸福的拐点(如下图所示),即随着收入继续增加幸福感却逐渐下降,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群体幸福感低于8~12万的家庭。

据此,判断合理的是①收入水平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前提②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提高幸福感的基础③转变消费观念是提高幸福感的关键④财富观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同比价格变动中,上涨幅度超过10%的有15个城市。

居高不下的房价对于来自贫困家庭毫无积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来说,在住房上最合理的消费方式是A.钱货两清B.超前消费C.租赁消费D.贷款消费5.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

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试客的购买行为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1.(2015·上海政治)2014年我国内地公民出境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

出国旅游趋势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A.受从众心理影响B.追求生活质量C.收入水平提高D.闲暇时间增加2.(2015·浙江文综)“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那天,不少商家推出购500元商品返还280元购物券的活动,很多消费者为了获得购物券而凑足购买500元的商品。

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

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A.是求异心理引发的,不值得提倡B.是攀比心理引发的,并不可取C.违背了理性消费的原则D.违背了适度消费的原则K基础1.D 【解析】据表知,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意味着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D符合题意。

2.B 【解析】由题意可知,人们原本可能只需要16GB容量的电脑,再加100美元就变4倍,这下子人们内心的声音又要响起了:③符合题意;很多人买了64GB的iPad,可是真正使用到的容量却不到一半,说明①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环境保护或绿色消费问题,故②不选;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即生产决定消费,故④错误;各种购物营销手段引得消费者钻进一个疯狂消费的怪圈,体现了①③,答案为B。

4.D 【解析】赞助公益,有利于在人们心中塑造良好形象,②对应正确。

私人订制是根据个人需求而针对个人进行专门特殊服务,因此是利用消费者的求异心理,④对应正确。

买赠打折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①对应错误。

明星代言利用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③对应错误。

故选D。

1.A 【解析】消费者跟随“名人”消费,是商家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①正确;材料中总理的购买行为说明总理支持线下书店等实体经济的发展,②正确;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③错误;利用名人效应来促销商品一定要在确保商品质量,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除此还要看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说是致胜的“法宝”,④不选。

2.A 【解析】①与题意不构成因果关系;④观点错误,因为我们虽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但是并不是要抑制消费。

彭某因攀比消费错交男友,获刑7年,故警示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倾向,可见,②③正确切题。

故选A。

3.B 【解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收入”与“幸福感”基本呈“正相关”,这说明收入水平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前提,①适合题意;但年收入在30万却形成一个幸福的拐点,这说明财富观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④适合题意;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本题没有体现消费观念的影响,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4.C 【解析】消费类型按照交易方式划分,有钱货两清的消费、租赁消费、贷款消费。

材料中“房价居高不下”“毫无积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钱货两清的消费不合适,排除A。

超前消费是非理智消费行为,此行为我们不提倡,排除B。

对于刚参加工作且家庭困难,毫无积蓄的年轻老师来说,贷款消费会增加其生活压力,也不是最合理的消费方式,排除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