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官僚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B. 地主经济是古代唯一的经济形态C. 儒家思想影响了宗法观念的产生D.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解析:选D据材料的结构图不难看出,这里所指的是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之下的“家国同构”,而古代中国的官僚政治是迟至秦朝时才得以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除了地主经济,古代中国还有井田制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的产生远远早于儒家思想的提出,故C项错误;在西周的宗法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统治阶级内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形成了以各级大宗为代表的森严的统治秩序,从而将“国”与“家”紧密相连,宗法家族成为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故D项正确。

2.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襄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A. 巩固专制统治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 D .确立儒学独尊解析:选C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客观效果,但不是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的目的,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3.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解析:选C 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 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官位概不世袭,且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

4. 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

儒学的不败原因是( )A. 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 其他学派缺乏特长C. 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D. 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解析:选A 儒家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发展,成为维护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故A项正确;儒学也不断借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错误;正是因为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而统治者才重视儒学,故C项错误;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 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解析:选A 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6.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 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选D 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导致农业经济衰退,不会出现农牧并重的局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汉化的标志之一是由游牧经济转为农业生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

7•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

这主要是由于( )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 B •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 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 .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解析:选 D 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与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无必然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主要涉及选官的范围,与材料无关, 故B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的制度, 与材料无关,故C 项错误;科举制为世人提供了向高层流动的良机,世人通过读书以谋取高位, 于是形成了社会持久的读书风尚,而尚武精神渐趋萎靡,故 D 项正确。

&如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析:选C 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A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B 项错误;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故C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D 项错误。

9•孔子主张“知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省”,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行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解析:选B 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 故A 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即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朱熹主张“居敬察省”, 即强调郑重且不苟且,时常进行自我反省, 两者共同强调德行修养,锤炼品德,故B 项正确;材料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和人性,故CD 两项错误。

10.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 •开放海禁政策然户弟圃户饲畫户,耕织户职户第蚕 丝户织户绷塑户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采取富民政策解析:选 B 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倭寇残余势力的主 张,故A 项错误;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 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而这种做法是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故B 项正确,C 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起”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 D 项错误。

11.著名学者王汎森在评价某著作时强调: “(它 )严厉批评古往今来因为君权之私而导致制度、社会的败坏……主张统治者应该以’公’的原则来规划合乎三代理想的制度。

”该著作是 ()A.《春秋繁露》 B .《朱子语类》 C.《焚书》D .《明夷待访录》解析:选 D 材料“因为君权之私而导致……来规划合乎三代理想的制度”反映了该著 作反对君主专制。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阐述了“春秋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等思想,是 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与材料不符,故A 项错误;《朱子语类》阐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有利 于君主维护专制统治,与材料不符,故B 项错误;李贽的《焚书》反对道学的虚伪说教,但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 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主张天下为公,故 D 项正确。

12.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 从 不留片稿于家中, 很少结交外官, 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选 D 张廷玉作为军机处官员处处小心谨慎,说明其仅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需二、非选择题 (第13题 25分,第 14题 12分,共 37分)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

“三公”,即丞相、 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要时时提防君主的猜忌,不能说明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黑暗和残酷, 与欧美民主制度完全不同, 故B 项错误; 材料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对于皇权没有制约作用,故C 项错误。

13.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 相的权限成太尉和御史大——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为皇帝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 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 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 还中书省重拟。

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 几千年以来的政体 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 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 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 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

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 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8 分)(2) 据材料二, 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8 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 (1)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并结合 所学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 这一职务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 秦朝太尉是虚设的, 这有利于加强皇权, 即便于皇帝直 接掌管兵权。

第(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 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 送尚书省执行”可知, 唐代三省六部制即宰相制度的特点为三省长官制,据材料三“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 君权是有限制的”并结合所学可知, 可以制约君权 的还有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1) 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 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