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教育科研与教学设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较好地掌握新信息技术及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职能部门的教学科研、媒体开发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或相当)水平,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4.身心要健康。
二、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学校允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须自筹。
四、课程设臵及学分要求课程结构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7分。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否则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臵如下:1.学位课程(23学分)其中,公共课程8学分,基础理论课程6学分,专业课程9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0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2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1)科研成果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在公开发行的合法学术期刊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至少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增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和一般论文集等)或出版专著1部(位列前两位)或具有已通过鉴定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应用成果(位列前三位),且第一署名单位为聊城大学,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2)学术报告在学期间,每名硕士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6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应做好笔记、总结,写出心得体会,以及所做学术报告文本经导师认可后存档,方可给予相应学分。
4.实践活动(2学分)(1)教学实践全日制研究生应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少于36学时,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
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
其中给本、专科生上课的课内学时数一般不少于20学时。
研究生要提供备课教案和教学总结,经导师和分管教学院长认可后,教学实践方为合格,给予相应学分。
(2)社会实践全日制研究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以前,要至少完成1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不能代替本专业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一律不计学分,以考试及格为准。
未补修者或未通过考试者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研究生必须按本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各培养环节,参加相关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
考核成绩记入成绩总表,并归入研究生本人档案和学位档案。
1.课程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方式,非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
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结合等形式。
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试方式包含闭卷考试形式,且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少于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
考查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在开课后两周内提出,并报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审批。
2.学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部署,教育传播技术学院具体组织;学位公共课和非学位公共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和教育传播技术学院共同组织。
学位课程的考试时间每科不少于2小时。
3.考试和考查成绩按百分制评定,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考核成绩可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
学位课程达70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达60分为合格,达到合格要求的可获得学分,否则不得学分。
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
同一门课程重修不得超过1次。
4.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部)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
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
5.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开除学籍以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研究生处批准后,可重修1次。
六、培养环节1.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须经学位点负责人审核、院(部)领导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后实行。
2.中期筛选中期筛选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在筛选过程中,对不能按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不到中期筛选要求的研究生,应进行淘汰或分流。
中期筛选在第四学期初进行,4月中旬前完成。
3.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第六学期4月份,毕业研究生要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校将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全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任务的研究生方可取得论文答辩的资格。
经毕业资格审查合格者,方可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
七、毕业(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选题论文题目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在选题上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又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学术发展状况。
论文的选题要有意义,观点要有新意,思路要清晰,论证要缜密、充分。
应坚持宁深勿广的原则,题目不宜过大,以保证论文有一定的深度。
2.论文开题研究生在通过中期筛选后,最迟在第四学期4月底通过论文的开题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
提前修满学分者,可向所在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随上一年级进行论文开题。
毕业(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延期授予学位。
3.中期论文检查第五学期12月份,学校组织各培养单位就研究生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各学位点根据硕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期论文检查须在12月份完成,否则学校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4.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第六学期4月初,研究生向培养单位提交学位论文。
培养单位在4月中旬组织论文评阅,5月中旬组织论文答辩。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办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健全以研究生为本的培养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积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让研究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发展与研究动态。
研究生的培养应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对于研究生的中期筛选、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事宜,须经导师组集体讨论后决定。
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材施教,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在研究生培养中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九、阅读书目在教学计划的附表中列出了30种(类)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重点阅读的经典著作、专业文献和专业学术期刊。
研究生应撰写出不少于3篇专题讨论总结或读书报告,并存档,作为文献阅读的考核依据。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