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养成教育”》论文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常有使国人难堪甚至伤心的事情:有些外国旅游景点竟然赫然用中文标示:请不要随地吐痰!别人对我们如此“厚待”,作为泱泱大国的国民,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是何其重要啊!
那么,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这里,就我个人的经验谈谈点滴看法。

一、热心观察,留意表现。

实施“养成教育”。

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

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对症下药”。

例如,当我发现班里有一男生连续好几天上课都没精打彩,还打起了瞌睡,就立即警觉起来,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没事。

真的没事吗?不可能,好端端的,怎么会没精神?我跟其家长取得了联系。

家长说近几天他们在加夜班,晚上只有他一个人
在家里,也许去网吧上网了。

我马上找了很多有关“沉迷网络危害健康”的资料,在班里搞了个小展览后,又搞了个讨论会。

这次活动后,全班同学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沉迷网络的危害性,打瞌睡那个的同学也马上跟我“私了”来了。

他说,近来跟了几个社会上的人,他们老叫他出去上网,从现在起再也不跟他们来往了,也不去网吧了。

果然,没过多久,这学生就不再上课时打瞌睡了。

二、课内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

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

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老师会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会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专心听讲。

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

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率来衡量。

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

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三、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

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

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老师各显神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

比如:我针对一位屡教不改的“粗心大王”,私下为他制定了一个称“马大哈”的计划,意思是一次作业粗心了,给自己记一个“马大哈”,看看一天能得多少个“马大哈”。

哪天他细心检查得了100分,就在班上予以表扬。

这样,约莫过了一个月,这位同学养成了作业做完后细心检查的习惯,“马大哈”的个数逐渐少了甚至没有,100分的次数愈来愈多,成绩一下跃居前茅
四、家校联系,不可或缺。

有些学生具有“两面性”,有的是“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顽皮生”,有的则相反。

所以,我们不能单凭学生的在校表现就作出判断。

小学生自觉性、持续性较差。

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监督、督促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

我们一般可采用校讯通或者进行家访的方式加强联系。

每学期期初,如果学校都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公开信,定能普遍受到学生家长地关注,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五、以身作则,重中之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

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

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有礼”的学生“疼爱有加”,对“没礼”的学生爱理不理;或站在讲台边抽烟边教育学生抽烟如何不好;或边讲粗话边怪学生不文明,那后果会是怎么样呢?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板书“龙飞凤舞”
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潦草的;板书“煞有介事”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端正的。

六、教育形式,切忌单调。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我们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切忌形式单调,特别是一味的说教,更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

例如,在发现班里不少学生对家长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在家乱使性子后,我着手组织了一个“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主题队会,把了解到的案例都编进小品、相声、短剧等等节目中去。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上花心血,他们的综合素质肯定会提高,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已具备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都让他们获益匪浅,成功的几率当然也相当高。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学生的进行行为训练,只有长期、反复、不断的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