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1.如何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
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如下:
(1)米德主张把意识过程放到社会行为中去考察。

他指责行为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重视意识活动的社会基础,人们正是通过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才使意识活动作出协调反应,实现相互沟通。

把意识过程孤立地同个人生理过程直接对应,不仅是简单的,而且实际上是错误的。

社会行为是人们的外部的交往和沟通过程,而思维意识活动是人们的内在心理过程,然而,这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不可分离的。

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和相互适应,同在思想意识中开展的沟通与交流没有本质的区别。

(2)米德提出在社会行为中考察人类意识活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这不仅超越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其他流派的实验心理学,而且也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传统认识论。

①由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强调用数学的方法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和情绪等心理过程进行实验测量,其实质是把心理过程等同于物理过程,看成与社会交往无关的客观现象。

②由笛卡儿、洛克和莱布尼茨等人阐述的传统认识论,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把人的认识活动同社会活动分离开来加以研究。

传统认识论展开的认识过程,实质是从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个人心理活动。

当米德在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中考察心理过程时,不仅超越了传统认识论,也超越了实验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2.为什么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
答: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的原因是:
(1)姿势对话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

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这些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就是“姿势对话”。

(2)主观定义
为什么人们对对方显示的姿势都能领悟其意义呢?米德认为是“主观定义”的结果。

用来沟通心理过程的各种姿势都是预先经过限定的,也就是说,各种姿势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在交往沟通中,某种姿势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姿势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姿势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是预先形成的共识,或者说人们为某种姿势下了一个共同的主观定义。

(3)象征符号
①含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

在米德看来,人们交往行为中的符号不同于动物表现心理活动的姿态。

虽然动物在交互活动中也有许多能够沟通心理的姿态,但都是非自觉的。

②象征符号的虚设性、间接性和对象性
人不仅自觉地赋予某种姿势一个共同承认的意义,而且还能用一些已经有了共有意义的姿势来掩盖或修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动。

这就是说,姿势作为符号在人际沟通中已经
获得了虚设性。

姿势的意义虽然是由心理活动赋予的,但它一旦获得了共识即包含了共有意义,就可以同人的心理过程保持相对独立性,姿势变成了人类特有的符号,获得了间接性和对象性。

③语词
最具间接性和对象性的象征符号是语词。

a.语词的间接性首先表现在它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上。

语词是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它不能显现某种形象,但是可以刺激人的心理活动而想象出丰富的形象。

并且,也正是因为语词的抽象性使它获得了普遍性。

人际沟通在语词的媒介作用中变得更加广泛和有效。

b.语词不仅使人与他人的沟通更广泛有效,而且也使深入的自我反思成为可能。

米德认为,利用语词可以实现十分丰富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因为语词既能刺激他人,也能刺激自身。

这些凭借语词实现的自我意识活动,使人们不仅能够敞开一个外在的符号世界,而且也能够敞开一个内在的心理世界。

正是因为人们通过主观定义获得了姿势对话的含义,并且把其普遍化为具有广泛沟通意义的象征符号,所以可以将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3.米德怎样分析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发展?
答: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分化与发展的分析如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如何看待自己,这实质是一个自我对象化问题,即把自己看作思维对象加以思考。

于是,自我意识出现了分化,即出现了作为思维着的“我”和被思维的“我”的区分。

当人们以主格的I来称谓自己或意识自己时,这时的我是一个主观的我;而当人们以宾格的me来称谓或意识自己时,这时的我是一个被对象化的客观的我。

①主我与客我
a.I作为主观的我,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主、自立的我。

以I来意识自己,我是一个主动的我,是一个当下存在的即时性的我。

此时,首先呈现在意识之中的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利益需求、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

b.me作为客观的我,则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束缚和被动的我。

以me来意识自己,我是一个处于各种支配关系和受动关系中的我,是一个被自己和被他人作为观察对象或作用对象的我,是一个处于历时性之中的我。

②即时与历时
a.I是即时性的我,也是一个尚未展开的我,因此,I是缺乏规定性的我,是一个未能在时间过程中充分得到反思的我。

b.me是历时性的我,是一个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和对未来的展望中而被充分反思的我,因此也是在自我意识中明确了种种规定性的我。

③抽象与具体
a.I是抽象的我。

抽象的I虽然能使人获得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未能把自我放到社会关系中作充分思考,亦未得到具体限定,因而自觉程度不高,仅以I来对待自我未必能获得有效的社会交往。

b.me是具体的我。

具体的me虽然能使人懂得自己的诸多限制,明确自己过去的成绩与缺失,预测自己未来的希望与困难,但是,如果人仅仅以me来意识自己,那么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被抑制,他的思维和行为将难以超出被动状态。

④I和me的统一
米德认为,只有把I和me统一起来,人的自我概念才能既获得主观性又获得客观性。

这实质上要求人们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中反思自己,进而形成充实具体的自我概念。


现这一点,人们就能真实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交往中去理解,自我概念就会在主动与被动、即时与历时、创造与规范、个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关系中得到统一。

(2)自我意识的发展
米德还从个人意识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自我意识理性化问题。

在米德看来,理性化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实现的。

根据自我意识达到的不同程度,米德把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嬉戏、游戏和普遍化的他人。

①嬉戏阶段
a.在嬉戏阶段,儿童通过扮演他人而产生角色意识。

米德认为这种简单模仿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儿童在角色关系中从他人角度来发展自身行为的能力。

同时,可以使他们产生关于不同角色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基本感受,进而形成最初的社会组织感。

b.儿童的嬉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逐渐复杂化。

无论儿童玩耍的内容和形式怎样复杂,它都表现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儿童在玩耍中形成的小群体是不稳定的、缺乏规则的。

②游戏阶段
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a.复杂性
米德认为,游戏是具有一定程度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娱乐形式。

游戏是按照在一定时间内或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认可的某些规则组织起来的。

进入游戏活动的少年儿童常常能够同时承担好几个角色,并且,游戏者面对的关系也变得比较复杂,任何一个游戏者都不能脱离游戏群体而单独活动。

b.组织性和规则性
游戏的复杂关系决定了它必须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否则游戏就无法正常进行。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者为了保证游戏过程协调而达成的约定或共识,这些规则最初发自游戏者的共同意愿,但是形成之后便获得了限制和规范游戏活动的权力。

游戏规则的形成标志着游戏者进入组织之中。

c.预期性
游戏的规则性和组织性,使游戏者一进入游戏过程便表现出明确的心理预期。

按照各种规则,游戏者不仅知道自己如何做,而且也知道别人应当怎样做。

于是,虽然规则限制了游戏者,但是游戏者却因这些限制而能对游戏过程有比较清楚的心理预期,游戏者的行为由此而获得了主动性,并且能够按照规则的限制而在允许的范围内作出有效的选择。

d.规则的重要性
从米德的分析可以看出,游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规则。

游戏规则不仅使游戏本身获得了组织性和预期性,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少年儿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接受和遵守,逐渐形成并增强了责任心、义务感和社会制度观念。

因此,游戏是少年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在游戏中的自我意识已经进入到社会层面,少年儿童开始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中形成比较复杂的自我概念。

③普遍化的他人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开始在比较大的范围里形成关于自我的对象化和普遍化的意识。

“给予个人以自我的统一性的有组织的社区或者社会群体可以称作是‘普遍化的他人’。


a.立足点的变化
自我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普遍化的他人。

人的自我意识发生了立足点的变化。

到了普遍化的他人阶段,人们更充分地意识到自己不能仅凭主观意愿就能开展社会交往,还必须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伦理规范来设计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