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地势楚雄-地理位置:楚雄州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
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
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
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
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
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
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全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
气候楚雄州境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全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分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雨热同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分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
同时因各地地形和海拔的差异,形成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复杂、立体气候和小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
年均气温为14. 8~21.9 摄氏度。
绝大多数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7.4摄氏度;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4摄氏度。
极端最高气温42摄氏度(1963年5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8.4摄氏度(1974年1月1日)。
元谋坝子和金沙江河谷地区全年无霜,其他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221天~275天。
全州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800~10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月至10月。
楚雄州地处云南省日照高值区,年均日照为2450小时,从西北向东南呈递减分布。
西北部的永仁县最多,年平均达2823小时,日照率达65%,是全省日照时数最多、日照百分率最大的地区。
最少的是禄丰县为2198小时。
全州的蒸发量年平均为2432毫米,为年降雨量的3倍多。
元谋县的蒸发量为降雨量的6倍多,是云南省蒸发量最大的干热盆地,蒸发量最小的2000毫米。
资源地质资源楚雄州土地总面积4388.7万亩,其中耕地238.36万亩,水田123.95万亩。
土壤共有19个类,其中耕作土壤类14个,自然土壤类5个,以紫色土分布最广,红壤次之。
紫色土上层不厚,蓄水能力差、抗蚀能力弱,但富含磷、钾,适宜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尤其是烤烟。
红壤土层一般较厚,结构较好,呈酸性,适合种植茶叶、薯类、豆类等作物。
此外,水稻土是最主要的耕作土壤,全州有128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坝地区。
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好,栽种粮食产量高。
州内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涉及41个矿种,产地和矿化地达4 31处。
其中,铜、铁、砷、岩盐、芒硝、石膏等可称优势矿种,煤、铁、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丰富,其他还分布有金、银、铅、大理石、石棉、磷、铂等矿藏。
历史上铜、铁、盐、煤等矿产曾对楚雄州乃至云南省经济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楚雄州还是云南省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最有希望的一个盆地,生油岩层厚达1000~2000米,预测天然气的资源量十分可观。
水源楚雄州地处金沙江和元江的分水岭上,境内无天然湖泊,也无入境暗河,水资源多由大气降水形成。
全州多年水资源量为68.67亿立方米。
州内的地面河流分属金沙江和元江两大水系,蕴藏量达117.7万千瓦(不含金沙江干流),宜开发量为25.21万千瓦。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200千瓦)、2400千瓦)、3200千瓦)3700千瓦)2000千瓦)、元谋虎跳滩(2700千瓦)等一批电站。
1998 3.7万千瓦,年发电量1.74亿千瓦/小时,是楚雄州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植被楚雄州的植物种类有6000多种,主要是森林、中草药、野生食用菌等。
全州有林地面积1731.3万亩,森林面积1633.6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60.69%,森林覆盖率达39.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造林面积大幅度增长。
已初步建成规模较大的用材、板栗、核桃、兰桉、黑荆、水果等林业基地多处。
州内常见的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金丝桃、滇橄榄、杜鹃、冬瓜树等。
草本植物以香茅、龙须草、野古草、金球花为最多。
药用植物以薄荷、大黄、黄连、茯苓最为有名。
州境有野生哺乳动物110多种、鸟类有390多种、爬行类66种、两栖类34种、鱼类85种,其中长臂猿、懒猴、云豹、绿孔雀、黑颈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为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先后设有哀牢山、雕林山、化佛山、紫溪山、狮子山、方山、昙华山、白竹山、老黑山等16个自然保护区。
进入21世纪,以"三区八大基地"(即医药工业园区、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特色蔬菜种植园区和优质烟、优质米、中药材、畜牧、林果、茶桑、魔芋、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为标志的楚雄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初步形成。
产品定的油卤腐、喜鹊窝酒、铜炊具、化佛茶;双柏的妥甸酱油、白竹山茶;元谋的土锅、龙须"蝴蝶泉"、"桂花"、"国宾"等品牌的楚雄卷烟畅销全国;"排毒养颜胶囊"等民族药享誉国内外。
地方特产丝绸、吕合米酒、紫溪茶;禄丰的香醋、东河米、耐磨铸铁、汽缸套、剪刀、黑井石榴;南角糯米、茯苓、菖河蜂蜜、荞酒、乳鸽、山药,莲藕;永仁的苴却砚、永兴花椒、永桥酒;龙须草、毛叶枣、热带水果;武定的壮鸡、板栗等。
此外,遍布全州的虎掌菌、松茸、牛肝国十大蔬菜基地之一;柠檬酸、高低压开关柜等工业产品及"蝴蝶泉"、"桂花"、"国宾"等品牌的楚雄卷烟畅销全国;"排毒养颜胶囊"等民族药享誉国内外。
交通楚雄地处滇中腹地,素有“省垣门户”、“选西咽喉”之称。
经要道。
距省会昆明168公里。
社会民族风情25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17%《阿鲁举热》,苗、《查姆》等被称为种族文化40多个,节奏强烈、优美动听的“左脚舞”。
“梅益同”等众多的民族歌舞,有色彩鲜艳、款式各异的纳罗、罗罗。
诺苏、礼,构成楚雄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绮丽的自然风光、璀璨的古迹名胜、众多的名特土产、神奇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楚雄彝州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观光胜地。
社会发展生、体育、科技等项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全面的繁荣和发展。
建国初,对旧的教育文化制度进行根本改造。
1953年后,教育事业开始有计划地发展。
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纷纷以各种艺术形式歌颂新中国,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民歌采风盛极一时,文化团体、机构相继建立,图书、电影、广播、文博等事业从无到有。
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一些流行病、地方病得到重视和治疗。
科学技术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荣。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全州文化事业遭到极大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振兴彝州,教育先行"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文化活动日愈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各种民族节日逐渐恢复。
彝族火把节成了全州法定节日,此外还有大姚插花节、牟定三月会、禄丰高峰花会、姚安龙华会、永仁赛装节等民族节日和民间集会。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济2011年与2006年相比,全州生产总值(GDP)由217.4亿元增加到482.5亿元,年均增长1 1.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3亿元增加到354.5亿元,增长了2. 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3.6亿元增加到158.3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由0. 5亿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23.6%;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43.4亿元、14.3亿元增加到103.2亿元、37.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9%、21.3%。
城镇化率提高6.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3%。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4亿元。
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57.6亿元,青山嘴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如期建成。
完成交通投资108.9亿元,永武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州域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基本建成,农村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城镇、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6.7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达95%以上。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611元增加到17785元,年均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85元增加到4627元,年均实际增长10.1%。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1.4亿元,增长16.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培育成效明显,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49户,新增13户。
认真落实“工业上山”要求,抓好规划调整,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343平方公里,新增保护坝区基本农田和林地117平方公里,调增荒山荒坡222平方公里。
投入5亿元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产值达239亿元,增长45%。
[1]文化艺术文化多样性楚雄州文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与单一性、封闭性的双重特征。
在坝区和交通沿线,由于邻区文化的影响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开发,形成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但两种文化又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远古时期文化丰富灿烂。
流传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关于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各种神话、传说和史诗,如《梅葛》、《查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从流传至今仍盛行不衰的民族歌舞海洋中,既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的各个领域。
文化融合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清末至民国,社会急剧变革,伴随着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楚雄地区的文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并始终和社会的变革与救亡运动风气,接受马列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
抗战时期,内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内,电影、摄影、报刊、文艺、戏剧演出等新兴文化活动开始出现,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于一时,医疗、体育、自然科学也相应得到发展。
汉文化在坝区广泛传播的同时,山区少数民族亦"渐习汉学","间有中科第者"。
吸收汉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
汉文化同时亦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明显格,还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族花灯。
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剧在州境亦有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