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ppt断魂枪
老舍的经历使他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上有直接的观察、深 入的比较和独特的态度。老舍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从小在大杂院里长大, 熟悉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和市民生活,喜爱传统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他的京味 风格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积淀。青年时期他在英国旅居五年,对西方文化有直接 的观察和体验。对中西文化比较思考的结果,使老舍对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 文化都抱着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双重性认知态度。对于现代文明,他既认识到它 的历史进步性和必然性,又难以容忍它的痼疾和病源。对于传统文化,他持有批 判意识,又不无眷恋欣赏。这一切,在本篇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国门,西方现代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化也涌入了古老的东方大地。就在本篇小说发表前不久,1935年1月10日, 王新命等十位教授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此文引发了知识界 的一场大论战,争论聚焦于如何评估中国传统文化。这场论战前后,老舍曾在大 学里任教授。应该说,论战的内涵与这篇小说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互文性。 小说要回答的正是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国术在西方现代文明压迫下的出路问题。
返回
背景介绍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 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 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 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在这种社 会环境下,沙子龙由风云一时走向失落,作者的 写作意图是很清楚的,而对落后民族“历史性的 沉沦”,应该振奋起来,如果像沙子龙那样止于 失落,我们就要永远被时代抛弃。沙子龙的悲剧, 是作者为我们敲起的警钟。近现代是中国人现代 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忧患 意识的民族主义时代,老舍的忧患意识,正是一 个优秀作家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命运的充分体现。
典型环境: 清末 列强入侵 古老中国的传统文明受到资本
主义狂风的强烈震撼 时代碰撞,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占上风
典型人物:沙子龙
试分析沙子龙的形象,他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 坚决不传五虎断魂枪的人
断魂枪: 枪之“魂”在哪? 在大漠长河荒林野店马队驼 铃的江湖之中 古老中国的传统文明之中
坚决不传: 1. 为何不传?
摆动。 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 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 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 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 “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 头,黑塔似的。
——争强好胜、自视甚高
2. 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 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 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 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走得圆,接得 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 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 子忽然归了巢。
清醒的智者 无人可传 2. 在理智上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在精 神上他真的放弃了吗? 生不逢时 执著孤傲 敛气守节 精神失落
• 人物的典型性:
• 理智地认清时代的发展,但 精神上又对自己挚爱的东西 有着无限的眷念。他的失落 代表了那类在时代的碰撞中 曾被历史赋予了极大价值的 人的内心的失落。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白描 肖像:1. 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眼睛,看
返回
主要作品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出版社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出版社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出版社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出版社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出版社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出版社 《茶馆》(话剧)1958,戏剧出版社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 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出版 社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出版社
丁聪笔下的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平市立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 北效劝学所劝学,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 师,山东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 务理事、总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 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 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 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常委。
断 魂 枪
老 舍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 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 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 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 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 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 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 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 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而在文章结尾处,沙子龙夜练断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者一笔带过。
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映衬烘托、 以少胜多的方法。
二、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烘托:沙子龙 对比:王三胜的争强好胜、专门利己与沙子龙的不计功利、忘我追求;孙老者的积极 进取、豪爽乐观与沙子龙的消极保守、孤傲冷漠。 三、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肖像白描如孙老者的形象:“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 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 么直顺。” 王三胜卖艺的动作白描:“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 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 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 四、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如写孙老者的一对眼睛,“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比武时“黑眼珠更 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
(二)作者没有直接表现“五虎断魂枪”的神采,却描绘了两位 陪衬人物的武艺,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作者先是写王三胜耍大刀。“一跺脚,刀横起,大红樱子在肩前 摆动。削砍劈拨、手起风生,忽忽直响。”
接着,写千里寻师的孙老者。“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 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 病。”这个貌不惊人的老者打起拳来,却是身手不凡:“腿快, 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 筝……”
返回
二、背景简介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第13期。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歇,在中国,日本军国 主义已经侵占了东北三省,并觊觎着华北、华东的大片土地。在上海、天津、汉 口、厦门等地,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国中之国”的租界。老 旧的中国四分五裂,积重难返,欲振无力。
返回
(一)作者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主旨何在?
老舍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心和敏锐 的洞察力。沙子龙在时代风潮面前,抱残守缺、自甘沉沦、愚钝 麻木,这种劣根性,当然是一种锢疾。有鉴于此,老舍是借沙子 龙“断魂枪”的悲剧,唤醒国民,由此而警醒起来:一定要抛开 “旧势力的重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 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 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颇具神秘感的人物孙老者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他也是个爱武艺如 同性命的人,却不孤傲寂寞,爱到处寻师访友。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 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从根本上说,老舍希望传统的 精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而获得新生。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 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 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 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 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 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 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 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 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 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 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 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 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 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 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 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 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 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 的 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返回
作品主要情节:
沙子龙的枪法决不再传。徒弟们来讨教,沙 子龙用说句笑话的方法敷衍过去,甚至直接把他 们赶出去。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孙老头与 王三胜的较量,失败了的王三胜想用师傅的能力 威望慑服对方.就引着孙老头来拜会沙子龙。但 是不管怎么说,沙子龙就是无动于衷,决心彻底 埋葬昔日的辉煌。他不想耍耍小威风,逞一时的 意气。因为他非常清楚,“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 了走”。
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
故事情节发展的典型环境(时代背 景)是什么?
三、内容评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冲突特征。一方面,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正在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替代。另一方面,文明 的更替又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进行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沙子龙是位武艺精湛、身怀绝技的国术大师。一方 面,他保守落寞,对时代的变迁心怀不满。另一方面,他又孤傲执著, 在对武艺的挚爱和追求中体现着顽强的性格力量。沙子龙复杂矛盾的心 态表现在他表面顺应潮流,镖局改了客栈,白天不谈武艺,而内心深处 却仍然与现实隔绝,视武艺为至宝,以“不传”与时代抗衡。沙子龙的 命运寓示着国术乃至传统文化的命运。对此,老舍的态度明显是同情多 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