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成果集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前言高中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合作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口和落脚点。
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研究性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它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所占学分为15分.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的课程,而首先是教育观念、教与学方式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相对其他课程,学生和老师的地位、角色、作用、思考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相对学生来讲,它的有效实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难点,同时又是课程安排创造的一个闪光点,我校新课改年级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各个部室的主动配合下,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开拓思维,勇于实践,有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校高一年级教师组从实际出发,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并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强调师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质疑、求异、创新精神,以及搜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处理反馈信息等能力,并教会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西安市第十九中学高一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集》这本专辑中收录了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题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部分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的文章,学生的成果层次水平虽然不一,指导教师的体会认识不同,但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真实情况。
可以说这本专辑凝聚了我校高一年级师生过去一学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心血,也是我校“勤奋、自强,厚德、笃行、”校风的一次展示,将这个册子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探讨,使得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朝着更加好的方向发展。
这本专辑是过去一学年的记录,同时也意味新的开始。
西安市第十九中学2009年5月目录策·略·篇西安市第十九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工作实施方案……‥6西安市第十九中学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20感·悟·篇1、高中生的烦恼 (33)2、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 (40)3、中学生课外阅读 (46)4、怎样使用零花钱 (51)5、住宿生每周花费 (59)6、中学生为什么会迷恋抽烟 (66)7、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76)8、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质量 (78)后·记西安市第十九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工作实施方案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陕西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方案,落实新课程方案中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使学校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制订实施方案如下: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新课标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然发生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1、建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向阳副组长:熊军峰魏武刚楚晓玲组员;程阿妮刘松张军武建立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从年级到班级的立体的、网络式的管理体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和学习安排由教导处统一负责。
2、“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及负责班级:组长:楚晓玲副组长:程阿妮徐晓梅黄琼组员:汪利荣高一、(1)田晓丽高一、(2)张媚高一、(3)彭楠高一、(4)周亚蛾高一、(5)工作职责:负责指导和管理本班导师和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辅导和帮助学生因地制宜构建学习方案。
考察和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完成情况。
工作任务:是制定本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办法,负责全班同学从选题到结题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争创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和优秀班集体的活动。
每学期组织评出2~3个优秀小组,每学期组织一次经验交流活动,探索总结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3、动态管理内容。
传统的教学管理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管理,班级、课程、教师、教材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而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中,多种要素都在变化着,必须实行动态管理。
(1)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以合作小组为主,个人独立研究为辅的开放型课程模式,各班配备专职老师为管理导师,配备1~2名教师辅助负责管理和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和研究过程的记载,并负责建立每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档案。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不再是班级授课制,而是以一个班级、几个班级、同一年级或跨班级学生的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
各小组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直接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2)课时安排: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由学校教导处统一安排每周3节课排入课表,其中1课时由指导老师进行理论指导,另外2课时按小组开展活动。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的节假日进行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3)教师安排:学校研究性课程的指导教师,主要由本校教师组成,还可以分班分组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学生家长担任,各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自选课题,确定学习目标,制订活动计划,并在开题前交一份开题报告,由导师收集并作出开题评价。
校内教师可以受聘为1~2个小组的指导老师,主要是直接指导和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方案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策略,协调学习过程中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并对学生学习状况提出评价意见等。
(4)教室安排: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场所,已不再局限于平时上课的教室,学校的图书管、实验室、社区的工厂、农村、街道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但要安排每个小组校内固定的学习、讨论地点(可以利用本班教室、学校大堂、学校学生活动中心、综合电教室等地方)。
(5)教材的建设和使用:研究性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需师生在实践中共建。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在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存档工作,特别是建立动态、发展的学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专题库,是研究型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学校要通过相应的制度管理、引导教师、同学把研究性学习中不断产生、发现的研究课题,专题等自觉、主动地发送到学校的课题库、专题库中,学校网络中心将课题,专题或项目分类,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领导组,定期将课题进行整理、筛选。
每位指导老师也要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库,要指导每个研究小组或同学建立微型课题库,不断将自己或小组课题库中的新内容,上传到学校的课题库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题库中每个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
校园网上的课题一定要介绍每个课题的研究目的、子课题或研究方向等。
(6)学籍、档案管理。
教导处做好学生的学籍和评价结果登载等工作。
(7)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要以评价为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每个过程的纵向管理检查和研究性课程的巡视检查,确保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4、按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进行管理。
学校研究性课程管理小组要做好研究型课程在发动与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结题总结阶段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确保每一阶段的教学质量。
5、建立和完善制度、实施科学管理。
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依靠制度建设。
在新课程、新课标实验探索阶段,学校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边实施边修订,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各种制度。
(1)制定学校研究性学习开设方案,提出开发、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框架,包括学校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内容、策略、程序、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以及对学校后勤部门的要求等等。
(2)制定《研究性学习管理组岗位职责》、《导师工作职责》等,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评价,以及如何核定教师工作量、奖励优秀指导教师等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