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启示从前苏联工业化的探索时间来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
而要指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苏联的教训告诉我恶魔呢:1.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整个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农民使我们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最重要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要从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
要顺利完成工业化必须始终坚持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2.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实现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在工业化战略中注重效益、强调走内涵、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二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978年改革开始,也正是由于广大农民的首先参与所带来的巨大活力和示范作用,使得中国改革开放获得了稳定的基础和广大的发展空间,避免了重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覆辙。
什么是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为什么会有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复兴、没有大多数人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我们要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步走”改革开放,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贫困落后问题,因此也同样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可以说,“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是密切相关的。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
中国的现代化实现,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以及人口城市化;同样,教育的普及、民主化、法制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广大农村和农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民主革命正是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才获得伟大胜利,因此无论是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和毛泽东思想,还是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都需要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同时又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农业人口大多数是我国国情,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以往谁都没有给出过答案,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农问题是中国未来50年现代化需要完全解决的最大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化的调整和节约能源以及保护环境问题的提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将严重受阻;弄哦年工业人口严重过剩,生产率低下,进一步使得农民收入上升受阻;全球经济化将严重冲击落后的农业和技术落后的乡镇企业。
这一切都是的三农问题的复杂度和难度,大于前20年年,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在买方市场、产业结构与调整、环境保护、加入WTO等条件下进行,经过20年发展问题,更多的存在于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弱势全体,转移难度也更大。
总之,三农问题不是单纯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他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瘟疫,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1.简答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渠道,引导农产品销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具体: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业效益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诱发的农民反抗时间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出现了反抗形式逐渐升级,出现暴力化趋向。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回答,但总起来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下三个方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
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3.从全局范围合理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和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4.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
5.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
6.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7.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8.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让每位农民知道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增加收入,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把农业搞强,把农村搞活,把农民搞富。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中央的思路越来越明确。
1998年中央就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1999年中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又提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郑重承诺。
党的十六报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新的发展观,这就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方针和纲领。
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多予即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少取即减轻农民负担。
放活即是激活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革过去一些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以体制创新和政策激活农村经济。
二是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着的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扭转“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观念。
这不但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
三是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
时代已进入崭新的21世纪,农业现代化本质内涵就是要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全面提高农畜产品的产出率和竞争力,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
四是提出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必须进行以土地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合理的产权制度激活农村经济,建立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土地征用、流转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建立市场机制配置农业资源体制,深化和放活农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加速城镇化进程;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改善农村干群关系。
五是提出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大力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进一步强化扶贫攻坚的力度,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实行公民待遇。
随着党中央所制定的方针、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回忆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充满了信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充满豪情,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也一定会实现。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内涵(发展)党的十六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的内涵,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重大任务”。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切都表明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和我国整体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目标联系在一起,将解决“三农”放在国家目标上。
这将无疑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动力和赋予了新的内涵。
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农业不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支撑其它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且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农业产业的滞后或萎缩,将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农村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地方,农村的发展滞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就无法实现。
必然会对整个国家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农产品的价格升跌对整个市场的物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说是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调控阀,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将会给整个社会物价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将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在一起,将解决“三农”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