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实事求是的说,很值得一看。
虽然有很多的粉饰,虽然整个中国的互联网还基本上处在一个大局域网的时代,虽然整个纪录片还是那么道貌岸然的批评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双刃剑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这仍然不影响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当然,你也可以在这部纪录片里了解到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我们所处的这个互联网时代,其实,还很年轻。
互联网从诞生的时候,就是基于平等的原则来的,互联网的精神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被奠定了。
互联网的设计思想源自「渔网」,没有中心,结点平等,这样反而没有了边界。
每台计算机生来平等,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是否接入网络,同样的每台电脑都在贡献着数据和链接,而其中一台电脑失效,也不会影响网络的运作。
生而平等的互联网从而拥有了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除了在技术层面上的巨大革新,更重要的是思考方式上的变革。
通过网络,跨过地域跟时间的鸿沟,将人类的智慧如此快捷平等的链接到一起,众包成为一种全新的协作方式,进而深化到共享。
我们正在享受着共享经济的红利,人类的智慧史无前例的爆发。
跨过了地域与时间鸿沟的网络改造着这个世界,首当其冲的是生产方式。
金字塔结构的生产模式迅速被瓦解,更加扁平化的生产关系爆发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依赖互联网平等的贡献自己的智慧,享受自己智慧带来的收益,这是最好的时代。
同样的,互联网带来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无数工业时代的巨头在互联网时代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更轻量化的信息化的产业。
拥抱它,或者被它毁灭,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启示,也是最残酷的现实。
散文诗式的电视纪录片,第一集抒情有点多。
(其中讲到HTTP发明人罗伯特·李时,感情抒发相当到位。
)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衰,特别是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的迷醉,和“工业间谍”一词的创生,突出“技术”对国家命运的巨大影响。
比较有意思的是从整体去看待一段历史,非常大气地讲述工业时代的特征,以及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化对家国天下兴衰的影响。
人类和人类创造的财富,构成了每一个个人的时代性汇聚;一个时代的生存意志与效率追求,也将所有人的做了不由分说的规定和区分,在确定的地点集中,在确定的工作、学习、娱乐和消费。
人类用个人只能仰望的力量,用钢筋铁骨铸造了恢弘的聚合,今天一个时代的理所当然动摇了。
技术的进步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然后到一个临界点,就爆发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而且是来源于一个危机式的偶然。
系统性创造,从来不是浪漫的。
中心是靠不住(渔网的比喻不是很恰当),每个交汇点都是平等,交汇点的连接有无限多种途径,伴随着节点的增多网络的扩张——所有的你都让我变得更强,所有的我都让你变得更加有效。
这是怎样的一张网呢?在人类信息交流的世界里,处于特权地位的中心被解构了,每一个普通的个人和每一个恢弘的机构,划时代的拥有了平等的地位。
所谓社会结构扁平化的未来。
花了一段篇幅讲述“LO”这个后来者证明的历史性意义的时刻,很有意义,也证明人类没有真正准备好真正迎接互联网的到来。
一开始,这些操着不同语言的遵循不同戒条区域性网络如同16世纪的欧洲公侯遍地。
TCP/IP之父证明,人的集团之间的协商,总比人与机器的协商耗费的时间更多(3倍)。
(似乎无形中表扬了美国的一点:原本意义上的阿帕网寿终正寝。
依照美国的法律,所有政府出资项目,因体现着纳税人的权利,都必须由纳税人分享。
所有阿帕网与国防、与军事无关的年轻科学家们蜂拥而入,所以军方也分离出来建立自己的军网,之后的研究经费也由阿帕变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由此renamed为互联网。
)回头来看看中国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和全功能连接的艰巨,显得真是富有特色。
历史进程中的那些精英们,令人赞叹。
获得了共同语言的互联网,迎来两位历史人物的出场,巧合的是都是29岁——蒂姆.伯纳斯.李和寻找拉里路线的罗伯茨。
后者想要解决的是不同电脑之间的连接,而李想要解决电脑连接人。
因为刚刚开始时的计算机设备,都带着不一样的操作系统,所以李就假想有一个空间使得不同系统可以交换数据,这就是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驾驭了此前人类创造的文字图像声音的不同文本的不可沟通的底层符号世界。
超文本浏览器和相关协议使得和普通人不会迷路万维网,这是让互联网普及非常重要的功能。
如果伯纳斯李为万维网申请专利,他将是最富有的人,但他选择了放弃。
当镜头回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时,他敲出那句“This is for everyone”,热泪盈眶了我。
自从人类懂得使用工具据(认为距今二百五十万年),为勾勒人类过往的脉络,执行而理性的人类进行了浩如烟海的考证和写作,尽管理论纷繁,观念万千,但在一处大致一致:人类社会运动阶段性重大变化,背后总是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某种重要技术的诞生,那些重要技术的诞生不约而同地成为我们把我过往漫长岁月的历史地标。
从播种种子开始农耕,冶铁技术的让人类走上大帝国你起我落的广阔舞台,马镫使人类文明的蔓延和扩展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阔,欧洲的骑士集团是欧洲封建的重要推动力,印刷术让人类社会知识普及不同往常,人们对知识和理性的崇尚旷古烁今。
一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人类过去漫长的时代被称为农耕文明,我们从物质为基础的社会,以黄金为基础的社会,进入到以能源为基础的社会,进入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
总结一句话,人类面临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的,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互联网时代到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确实来到了我们身边。
你可以选择逃避,你可以选择不接触他,你也可以选择不学习他,可是你就是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央视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一共分成十集来探讨,互联网这个事物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对我们的影响。
纪录片第一集:《时代》主要讲诉了互联网的诞生过程。
它来自美国军方的“啊帕”计划,最初的起因是让计算机拜托孤单的个体,让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能够“互联”。
“在任何沟通当中,能够用技术解决的沟通成本,要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要低得多得多”——这是我在这一集当中学习到的最关键的一句话。
互联,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关键词。
计算机因为可以互联了,信息被链接成为了网络,再也没有信息孤岛,信息差消失的同时,代表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沟通的效率越来越高。
对于企业来说,各个不同的子公司,就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一个个部门就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对于部门来说,一个个人就是信息孤岛。
现代企业管理当中,部门壁垒,本位主义很大一部分的根源,就在于信息不能互通和共享。
如果运用“互联”的思维来打通企业内部的这些壁垒,让企业内部的一切光明的还是阴暗的信息都统统曝光,无疑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透明度,领导能够随时明白下属在干什么,下属也能明白领导在想什么,沟通在此时就不在是一项技能,而是一项必然。
而这种“互联”无疑会打破企业现有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型的金字塔型的体系和结构,让一切扁平化,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将会消失。
对于企业高管来说,要实现这种互联,必然伴随着权力消失的失落与痛苦。
能够真的拿自己来革命以适应这个时代,还是逃避这个革命然后被时代而淘汰,这个高管群体要做出的选择。
纪录片的第二集:《浪潮》这一集主要讲述了近20年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企业推进行业进步的浪潮。
这一集起名《浪潮》,我想编剧很有可能是受《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的影响吧。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
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看他们“创造未来”。
无论是百度的李彦宏,还是腾讯的马化腾,还是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无疑使第三次浪潮的受益者。
今天的企业,有些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有的在蒸汽时代,有的在互联网时代,走在这个时代的前端的企业,无疑会成为行业翘楚,时代的先锋。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把自己变革成为一个互联网企业,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你必须变革。
这一集的关键词是浪潮。
是谁也无法抗拒的浪潮,是谁也不能抵挡的浪潮,你若是不想被浪潮拍死在沙滩上,那就成为浪潮上的弄潮儿吧。
纪录片的第三集:《能量》这一集主要讲述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能量。
应该说,互联网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并不是一项新事物。
从互联网诞生,到互联网对于整个世界产生影响,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是互联网对于这个世界所造成翻天地覆的变化,是任何一个以前的时代都不具有。
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外包”、“众包”、“众筹”等等让我们头晕目眩的新名词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世界。
有人说研发属于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不能外包。
我们看到到,宝洁公司把研发外包,解决了他们内部专家久攻不下的难题。
有人说现在渠道商做好渠道就行了,做电商属于没事找事。
我们看到,苏宁国美在转型电商了。
有人说,互联网那是IT企业的事情,和我们制造业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到,制造打飞机的波音公司,运用互联网把全球的制造商联系起来,进行分包协作,最后总包制造除了波音客机。
有人说,你没有行业基础,你不懂行是不要去涉足那个行业的。
我们看到,从未做手机的苹果,做苹果手机成功了,反而一直做手机的诺基亚,做手机失败了。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互联网给全球商业带来的新的可能。
创客运动,极客运动,让这些少数人的兴趣爱好,凝聚成一个个社团,爆发出新的火花。
坐在那里保持原状吧,不是等死,就是找死。
互联网时代第四集:《再构》主要讲诉互联网对于普通老百姓及政府执政的影响。
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
以前的组织,总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管理着整个组织。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一切的信息流动变得更加方便也更加快捷,组织的高层若还是采取“愚民政策”来进行统治和管理,他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每个人在这个时代,都可能成为一个自媒体,他的自媒体的爆料可以让一个首相内阁全体辞职,可以让总统道歉。
每个个体在这个时代,都有可能和其他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所爆发的力量,可以是灾后送温暖的感动,也可以是政府倒台前的火山喷发。
每一个个体,在这个时代,你如果有独特的才能,你都能够在这个时代得到爆发,原始商业由于行业、资金、圈子所造成的壁垒,正在被互联网一点点地侵蚀和瓦解。
互联网再构了我们的生活,也再构了我们的未来。
互联网时代第五集:《崛起》主要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崛起。
个体在以前大组织时代,都是非常的强大的,无论是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还是枣核型的社会结构,作为一个个体,想要撼动整个社会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有能力的个体是非常有可能撼动整个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