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讲义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讲义

第三十章第四节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教学内容:了解第三代诗歌的内涵及主要艺术特点;了解韩东诗歌特点并通过阅读其《有关大雁塔》、《山民》来理解其与朦胧诗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第一阶段——基础理论教学部分(12分钟)●掌握后新诗潮以及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掌握第三代诗歌艺术特点。

课前思考: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八十年代,中国新诗曾繁荣一时,流派纷呈。

“朦胧诗”一波未平,“第三代诗歌”一波又起。

1984年以后,一场以“PASS北岛”为口号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席卷全国,各地诗歌流派林立,其中以“非非”、“他们”、“莽汉”等流派最为突出。

1986年10月,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分别刊发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即后来所说的“86诗歌大展”,将第三代诗歌运动推向高潮。

一、第三代诗歌(一)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所谓“第三代”,按照诗人们的解释,第一代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艾青、臧克家等老一代诗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他们的主流,我们称之为政治诗;第二代主要指以朦胧诗为主体的现代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朦胧诗在思想核心上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肯定,朦胧诗崇尚英雄主义、悲剧美学,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其诗歌主题往往表现为觉醒与叛逆、失落与寻找、苦难与历史等;朦朦胧诗艺术形式上常常采用意象化、象征化等表现手法。

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抒情诗;而第三代诗人则是从朦胧诗人中分离出来的后朦胧诗人,他们反对朦胧诗,他们高呼“打倒北岛”,试图颠覆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不要朦胧诗的悲壮与崇高,他们只要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凡人”,做“凡人”想做的一切事,说“凡人”该说的一切话。

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徐敬亚、李亚伟、杨克等。

对这第三代诗歌潮流的称呼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后朦胧诗”等,其中大部分也是参照朦胧诗群而进行的命名。

(二)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第三代诗人毫不客气地张扬反文化、反崇高、反英雄的口号,在创作中力图使诗歌世俗化、平民化,表现这种最普遍最平凡的人生。

在这样的追求这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首先,反崇高、反英雄的平民意识许多第三代诗人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如爱恨、生死、睡觉、上厕所等。

他们就是要返回生命本真状态,做一个世俗平凡的人。

在第三代诗人笔下,卡尔·马克思这么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被还原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些邋遢的犹太人。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叨着雪茄/用鹅毛笔写字/字迹非常潦草/他太忙/满脸的大胡子/刮也不刮……他写诗/燕妮读了他的诗/感动得哭了……(尚仲敏《卡尔·马克思》)。

朦胧诗人所在意的那些英雄主义与崇高,在第三代诗人的解构下已烟消云散。

一切的伟大和英雄被请下诗坛。

其次,反文化的冷抒情所谓的反文化,指反对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文化,反对其中蕴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习惯。

如张锋的小诗《本草纲目》:一两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三钱李商隐的苦蝉/半勺李煜的一江春水煎煮/所有的春天喝下/都染上中国忧郁症一提起《本草纲目》,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李时珍的医学专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诗歌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张锋却直接把它拿过来,作为一首诗的题目,由此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使我们对其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在诗歌中,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把《天净沙•秋思》、《蝉》、《虞美人》这样几组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放在一起,配制成一个药方给人另外一种全新的感受。

更有意思的是,药本是用来治病的,而诗人开出的这个药方,却是让人“得病”的,这就有了“故作病态”的意味,诗歌讽刺了中国人对“忧郁症”的偏爱和嗜好,从而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的缺少阳刚之气表示出不满的情绪。

就这样,《本草纲目》消解了原诗的经典意味和文化感,第三,反意象、反修辞的现代口语和语感的应用第三代诗歌不讲究意象的精炼,反对使用修辞,过多使用形容词,重视口语和语感的应用。

如于坚的《尚义街六号》采用了完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一群经常在“尚义街六号”相聚的生活片断: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大家终于走散/剩下一片空地板/像一张旧唱片再也不响……长诗采用了完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话家常。

但细细读来,却有一种哀伤的味道。

尤其是在诗的结尾,大家各奔东西,则给人一种人生平淡无奇的凄凉感。

小结:第三代诗歌在精神价值上张扬反崇高、反英雄、反文化,在艺术表现上标举反意象、反优雅、反修辞的口语化写作。

课后延伸阅读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陈仲义:《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鹭江出版社1994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教学第二阶段——作品应用教学部分(10分钟)●通过具体诗人诗歌了解第三代诗歌特点;●通过阅读韩东《有关大雁塔》了解第三代诗歌反崇高、反文化、反意象的艺术特点。

二、韩东诗歌创作(一)韩东诗歌的艺术特点韩东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作家,在80年代中期,与李亚伟等人推动了第三代诗歌的发展,发表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诗作。

韩东的诗,带有一种哲理思辨色彩,语言平淡直白。

(二)阅读诗歌《有关大雁塔》《有关大雁塔》这首诗歌比较集中显示了韩东诗歌语言的简约、意象的淡漠以及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的平民化特征。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内,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象征。

朦胧诗人杨炼专门写了一首长诗《大雁塔》来吟赞她,把“大雁塔”作为历史文化承载的象征物。

课堂提问:请结合第三代诗歌的特点来谈谈《有关大雁塔》的艺术特点。

●反崇高“英雄”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之多,但诗人完全是在反面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这里所谓的“英雄”不过是观光客,根本没有任何英雄的气派和特征。

英雄之塔成了自杀的高楼(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反文化诗中的“大雁塔”已不再是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在诗人的笔下,它仅仅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破塔而已,我们爬上去,也只不过是为了看看四周的风景罢了。

历史文化承载的象征物——观光景点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反意象——口语化的书写方式(有关二字)没有密集的意象,没有一个完整的主体意象同样一座大雁塔,作为杨炼苦心营建的充满悲剧、英雄、历史、文化气息的意象空间却被韩东不动声色地消解了。

小结: 第三代诗人韩东面对大雁塔已不再是豪情勃发和情不自禁的赞叹,相反是无聊、无奈和冰冷到骨头里的厌倦。

《有关大雁塔》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文化,消解了英雄和崇高,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

教学第三阶段——素质拓展教学拓展部分(20分钟)●阅读韩东诗歌《山民》,分析隐藏在诗歌里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逻辑能力。

(三)诗歌《山民》阅读叙述性的诗歌《山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叙述情节的,我们按照它的叙述情节来讲。

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这是诗的第一节,采用口语与对话的形式,叙述父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这是一种新诗戏剧化的表现。

细读诗歌,我们眼前的小山民仿佛是一位不甘心守着成规的探索者,是想走出封闭大山的渴望者。

山民从小就生活在大山深处,目之所及皆山也,难道世界上只有山了吗?他禁不住向父亲打探外面的世界。

这“山那边是什么”的发问早已不是第一次,至少在他“小时候”就开始了,自己求取不了答案,转而去求助父亲。

然而,父亲的回答使他大为失望。

外面也是重重叠叠的山,一颗充满憧憬的心顿时蒙上阴影,他的眼睛感到疲倦,更疲倦的还是他的心,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山民那一双的失望的眼睛,能为之作证的便是他的“不做声”和“这样疲倦”。

我们从这默默的疲倦中就能读出多少探索者的艰辛与困惑啊。

他为什么“这样疲倦”呢?阅读诗的第二节。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经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从诗作的第二节起,诗人采用心理剖白的手法来揭示山民的思想变化。

从这里,我们不难读出他的悲哀。

随着小山民的成长,他也慢慢地知道:“海是有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但是悲哀也就在这里,大海离深山是如此的遥远,只能活几十年的他,“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命是如此短暂、个人是如此渺小的惆怅。

让山民希望幻灭的是那绵绵密密、那样的百转千回、那样的遥遥无尽的重重群山。

思考:这“群山”,仅仅是指自然的“群山”。

如果不是,那会是什么呢?(后来回答)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接下来,我们看到,清醒了的新一代的“山民”没有在望山兴叹之后作绝望之举。

他想到了应该上路,而且“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道理很简单,因为“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儿子也会有儿子……”就像愚公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一边生孩子,一边赶路,终有一天会见到大海的。

这个想法也许是破天荒第一次出现在深山中,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想法,说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不为过。

在这里,我们的思路会进入《愚公移山》的习惯思维轨道。

思考:这里“山民”是“愚公”吗?诗歌是在写愚公精神吗?然而,韩东并没有按照“愚公移山”的思路走下去,韩东让他的“山民”就此刹住。

诗人写道: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讨论:山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与他的父辈有什么不同?(3分钟)“山民”与现状妥协了,他不再想了。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这样,他终于为自己的懦弱找到了借口,“山民”把责任归结到自己的祖先头上了。

而他呢,也并不想为实现看大海的愿望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他希望的是他的祖先像他那样想,然后做,那么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看到大海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