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学(本科教学) 首都体育学院周登嵩教授(46)

学校体育学(本科教学) 首都体育学院周登嵩教授(46)

学校体育学(本科教学) 首都体育学院周登嵩 教授(46)
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 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学校 体育的产生
(一)学校体育产生的 社会背景
1. 社会形态的进步: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社会分工。
2. 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身体、道德、文化
贵族教育学校――体育内容
3.各城邦国家之间的战争:全民皆兵的军事教育
(二)长期封建社会中基本没有学校体育 内容。(两千多年)
二、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两种力量的推动, 产生我国近代初期学校体育。
• 1.外部力量――外国文化入侵,教会 学校中的体育。
• 2.内部力量――进步人士与进步运动的推动
进步人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介 绍西方科技、文化、教育
5. 课余体育广泛开展
• ――广大学生参加的课间操及课外锻炼, 形成制度;
• ――部分学生的校内课余体育锻炼及运 动竞赛;
• ――校际间、地区间与全国性、国际间 学校运动比赛。
第二节 中国学校体育的 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体育
(一)奴隶社会的贵族学校,实施“六艺” 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含有体育成分――文武合一教育。
② 出现最早的体育教师 ③ 古茨穆茨(1759-1839)― ―“德国近代体育
之父”,主张全民体育,创立“八项运动”的体 操体系。
2.欧洲各国先后发展学校体育(丹麦最早定 为必修课),19-20世纪初期,欧美各国 重视学校体育、确立制度,通过法案,培 养体育师资――有一定军事色彩。
3.主要代表人物与体育理论观
3. 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灵活多样,男女分班(分组) 教学成为普遍趋势。
模仿式、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方法的提倡与推广
4. 各国推行青少年体育锻炼与测试制度。 代表性的有:前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的 劳卫制,日本从50年代的体力测试标准。
我国推行的体育锻炼与测试制度:
• 20世纪 ――50年代引进和推行的《劳卫制》 ――80年代初颁布实施的《国家体育锻 炼标准》 ――90年代初推行的《大、中、小学生 体育合格标准》 ――2003年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6-18岁后进入军队
(二)欧 洲 奴 隶 制 国 家时 期 学 校 体 育的 代 表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1. 斯 巴 达 教 育
① 体育与军事训练结合―― ―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标枪)
② 系统性:7-18岁(10年左右) ③ 单一性:无文化教育,缺少全面发展。 ➢ 体育作为军事手段与训练内容,国家工具。
三、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学校 体育的一些主要特点:
1.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教 育与体育的发展,引发了大众体育的 蓬勃发展,并促进学校体育向着终身 体育与休闲体育方向发展。
2. 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符合青少年儿 童需要。游戏性、竞技性、娱乐性、民族性、 生活性、表演性、健身类项目不断增加;理论 知识与技能学习相结合。
2. 雅 典 教 育
①教育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四级学校:A 文法学校与音乐学校 B 体操学校 C 国家体育馆 D 青少年军事训练团
②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身体、道德、文化、音乐 ③各阶段教育的针对性:
7-11岁――文法、音乐 12-15岁――体操、五项竞技 16-18岁――“五项”、其它军事技能 18-20岁――竞技人才 ➢ 追求个人和谐发展,身体与精神相结合。 ➢ 古代奥林匹克竞技活动的促进。
地位; ※教会推行禁欲主义――体育退出学校; 4. 时间――1400年左右。
(《红与黑》)
(三)近代资本主义初期 学校体育的产生
1.欧洲文艺复兴的推动(公元14-17世纪)抑神 扬人、人文主义教育、追求体魄健美。
2.新、旧教派开办学校,提倡文化与身体并重。
• 3. 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教会学校的近代体育)。 • 4. 夸美纽斯(近代学校体育之父)提出“适应自然”
(三)《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实施
• 1. 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标准》,改 体操为体育课(至今未变);
原则,打破贵族学校的束缚,注重儿童身体、智 力的协调发展。 • 5.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促进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家首先论及和实践。 (如卢梭、赫尔巴特、洛克、杜威等教育家)
(四)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 学校体育发展
1.德国学校的体育实践:
① 巴泽多创造博爱学校(1723-1790)――德绍 五项:跑、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 这一学说在英美得到较好推广实践
(五)苏联社会主义学校 体育的快速发展
• 1. 1923年规定全国开设必修课,颁布《学校 体育教学基本法条例》; (与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同时)
• 2. 1927年颁布全国第一个体育教学大纲; • 3. 1931年苏联体委颁布《劳动与卫国制度》,
包括达标项目与体育卫生、军事知识,推 动了苏联学校体育及国民体育的发展。
① “新体育”学说――自然体育学说 ――(美)托马斯·伍德,赫塞林顿 ―― 实用主义教育(美国杜威)和自然 主义教育(卢梭)思想的影响 ―― 强调儿童的兴趣与自由需要 ―― 体育→教育活动――包括四个方面:
②户外运动与实证主义体育学说
• ――代表人物-(奥地利)高尔霍非尔 • ――户外体育与游戏活动 • ――考虑儿童的年龄、性别特征 • ――人体测量手段检验效果
进步运动――维新运动 洋务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二)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 程》,体操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大、中、小学每周设置2-3小时 体操课。
• 1. 仿效日本学校课程设置与学制,军国 民体育思想的影响;
• 2. 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不适合青少年 儿童的身心特点;
• 3. 体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古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34-100)
• 以雅典为代表的学校体育进一步发 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淡化军事训 练色彩。(理想化教育模式)
(二)欧 洲 中 世 纪 神 学 统期― ―学校无体育1. 罗马征服希腊,建立帝国学校体育制度;
2. 排出体育,推崇雄辩,注重拉丁文法; 3. 古代欧洲(基督教为国教)神学占统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