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入门四问(课堂PPT)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入门四问(课堂PPT)
别集 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唐肃宗的年号。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 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特点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文化经典 单元
春 西周礼乐制度开始瓦解, 《老子》《论语》
秋
2.大体依照时间的顺序纵向展开。
春秋战国——汉唐—— 宋明——清代
态度与方法
1.与先哲对 话
2.与师友对 话
3.与自己对 话
群雄争霸,征战频繁。 《孟子》《庄子》
战
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 《墨子》《荀子》
国
的局面。
先秦 先秦动荡时局,
至 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
两汉
两汉 隋唐
面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
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
《尚书》《春秋》 《左传》《史记》
《汉书》
《百喻经》 《坛经》
二 儒道 互补
三春秋 笔法
五佛理 禅趣
专题
哲 学 一
对 自然
的 亲和 态度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主张合理地利用自 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 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其他 ……
对道德的倡导;对科学规律 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
怎样学习本书?
全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1.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
2-9单元依次是关于儒家,道家, 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 学术,文学。
史 学
哲学 宗教
封建社会鼎盛
唐
史、集《贞观政要》 三春秋笔法 史 六家国天下 学
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 宋代 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
起,
明代
商品经济发展,孕育出中 国的早期启蒙思潮。
《朱子语类》 《焚书》
七 天理人欲
哲 学 三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 设中的意义
要点
现
“中诵诗国相三百关文,论化授述之经以政典, 在积现极入代世,文求现真化务代实建意,义设是中中国文有化经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 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 “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 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 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什么意义? 实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典的底蕴,
性 虽多,亦奚以为?”
民本 思想
包 容 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天下为主,君为 客。”
“礼之用,和为 贵。”“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 所谋”的治国思想。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 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 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1.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 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2、方文山说我们做“有质感的民族” ,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 豆腐渣,而没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金玉其表, 败絮其里,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 部分类法。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 意义,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与学习方法。
整体感知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绪论部分,主要
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 普遍性的问题ຫໍສະໝຸດ 中国有 哪些传 统文化 典籍
各个历史阶 段的产生与 传播状况
中国文化 典籍的现 实意义
介绍本书 的结构、 编排思路 以及学习 本书的方 法
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 专集等著作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
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 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 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南宋朱熹
《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 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 籍”?(主要思考:“经、史、 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四书五经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十三经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 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 的历史书
二十四史
古史、野史、法典、地志、 职官、政书、时令等
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 学、兵学、天文学、农学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
❖ 1.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 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 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 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