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传统节日PK洋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PK洋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PK洋节日
话题背景:又是一年圣诞季。

1、近日,温州教育局通知“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不在校园里举行任何与圣诞主题有关的活动和庆祝。

”引发了苏州家长、老师和网友的热议。

2、圣诞节这天,湖南一高校学生身着汉服来到长沙太平街的圣诞活动现场,手举”抵制圣诞节“等标语,呼吁市民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理性过节。

3、陕西高校封校抵制圣诞节学生过圣诞将被处分
圣诞为我们带来什么
老师:过节就图个欢乐增进感情
“学生自己提出来,也是迎接新年,看他们欢欢喜喜地布置教室,排练节目,还精心挑选了礼物,我挺支持他们,班会课再加调课,凑足时间,让他们开心一下。

”一名初二的班主任老师说。

园区西交大苏州附中的周晓阳校长还亲自扮了回圣诞老人。

立达中学的同学们手绘了许多漂亮的圣诞节宣传海报,学校发到了校方的微信平台上,“各班根据自己需求弄班会,校方
当然都允许。

孩子们迎接新年,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增进彼此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艺,同时还能增加国际文化理解,有何不可呢?”立达中学华晔老师说。

她还介绍,此前的万圣节,学校老师和教工子女还利用这个机会,搞了一次化妆读书寻宝活动,师生反响都非常好。

家长:商家热衷将利益植入节日
“温州市教育局的做法,应该是出于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保护吧。

”对于温州教育局的做法,有些家长表示理解,“在校园里,就不该过分提倡渲染这些节日,一来商家喜欢把利益嫁接在节日文化中,有些孩子形成了攀比圣诞节礼物的坏毛病;二来,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反倒悄无声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网友“闻闻”说。

思考:传统文化保护从节日抓起
市二十四中副校长黄素心,作为一名资深的德育工作者,一直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普及和保护。

“不同节日的活动有不同的文化涵义,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而流传至今,许多节日最初源起的意义已经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借助节日加强沟通、和谐氛围、调节生活节奏、表达情绪情感等等。

在节日里举行学生的活动,有着普及文化和加强集体建设的多重作用。


从意义上讲,中华文化需要孩子们了解并传承,中国节,要过,且要好好过。

那么洋节呢?“从提升国际理解力,了解国际文化,达成悦纳他人的目的,洋节可以过,还可以比较一下同样时间同样意义的中国节与它的区别,让人对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有更深入的认知。


黄老师还指出,孩子们好奇心非常强,他们会喜欢参加一些有趣的能刺激感官的活动。

圣诞很多元素就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和冲击力。

“这时,你即便制止,他也会想方设法去参与其中。

我们要想让孩子们更认同中华节日文化,也只有用活动来吸引。

学校需要的是在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得到情感满足的前提下,设计开展精彩丰富的节日活动,让节日文化真正吸引孩子们,让节日活动成为他们生活必要的一个部分,那才有效。


取长补短用内涵让传统节日完胜“洋节”
圣诞节又至,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开始了一场以年轻人和孩子为主体的集体狂欢。

这让我们反思: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怎样吸引年轻人和孩子们?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837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圣诞节华丽丽的来袭,又带来了一场关于购物、关于游戏、关于娱乐的狂欢。

西方节日在国内的流行,是件好事,说明我们的文化够开放,思想够前卫,腰包够消费,本质上,就是我们的经济已经够强大,不需要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这种热闹的节日,过过也无妨,但是,联想到我们现在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之外,在年轻群体中的"冷清"与"淡漠",又有一种浓重的忧伤。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传统节日没有那么热闹
了呢?记得小时候,曾经傻傻的在七夕之夜,站在葡萄架下,希望能够如老人们所言,听到这一天,一年都不能相见的牛郎织女的甜言蜜语;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都无比欢乐,数着小猪存钱罐里的一个个大蹦儿,希望能够买到更多的糖,更是在拜年的时候玩命的往兜里装糖,浓浓的都是比拼和满足的欢乐;还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端午,看着月饼和粽子就感觉到满嘴的口水,当时非常好奇,嫦娥干嘛要抛弃了后羿去天上,天上得有多冷,屈原为啥要自暴自弃的投江,活着多好?
那时候,好奇和欢乐的背后,是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关于长大和赚钱的无上向往,是关于嫦娥奔月和屈原投江的心理好奇。

在儿时的记忆里,尽管电视不发达、经济不富裕、物质不丰富,但是脑子里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美好传说,各种传说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满满的都是回忆的童年。

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我们,到现在也没觉得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的传说有多么的美好。

但是,年轻人一代的脑子里面,却鲜有老人去给他们再耐心的讲述关于爱情、关于团圆、关于追求的美好传说,加之西方洋节的热闹程度符合了年青一代的"凑热闹"需求,导致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在中国的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过年"和"七夕"。

我们国人的传统节日其实从来都不缺乏浪漫的传统,只是在表达方式上略显滞后。

细想想,关于情人节,牛郎织女的故事难道不浪漫?关于过年,合家团圆的情景难道不吸引人?我们的传统节日,只要曾经经历过,其吸引力就并不差劲。

而"洋节"在年轻人中的盛行,不外乎是占了"热闹"和"多样化"的便宜。

没必要仇视,也没必要嫉妒,这是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古语有言:"穷则通,通则变,变则达","洋节"盛行,的确带来了关于我们传统节日在
年轻人中有"断层"危机的思考。

既然有了危机,就探索取长补短、用优势取胜嘛。

没事多和年轻人讲讲关于我们传统节日的美好传说,在学生的教材中多多增加一些关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解答,没事儿多创新创新传统节日的"过法",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文化内涵,让我们的节日独特到无可代替,盖过"洋节"的盛行,这很难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