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青继世传家长

丹青继世传家长

丹青继世传家长――潍坊郭氏家族作者: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尹建民老潍县城里有四大家族——丁、郭、陈、张。

其中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书香传家,丹青继世,文风绵长,是潍县乃至山东著名的文化世家。

据郭氏族谱,郭氏远宗唐代威名盖世的大将军山西汾阳王郭子仪,明朝中期成化十九年(1483)从高唐移民潍县,宗首迁潍县的郭礼为首祖,排第三世。

郭礼(1426-1515),字公制,廪生,本人为书塾先生,曾执教于潍县名绅杜凤家塾。

郭礼徙潍后,郭氏家族由此枝分派别,瓜绵椒衍,生齿日繁,家声益振,子孙为仕为宦,逐渐成为世家大族。

郭礼之子郭翠,曾任明朝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第六世郭尚友官至户部尚书,生有二子,又分为东、西两支。

其中西支八世又衍为五支,有郭一璐、郭一玘等,称“西五支”。

郭一玘生有九子,分列九支,其中第八支又衍生五支为第十世,十世第五支为郭鸿燮,生郭守中、郭守经、郭守诚三子,郭守经递传为郭荣汾,郭荣汾收郭梦龄为继子,使宗脉相承,血胤不断,嗣后郭梦龄有七子,二十六孙,宗支渐渐壮大,人口不断繁衍,后世子孙德业文章隆盛,或科考为官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或创业聚财富甲一方为当地绅士名流,或以丹青笔墨金石考据为雅好成社会精英,或教书育人悬壶济世泽被后世,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郭氏家族郭鸿燮一支兴旺发达,称为“西五八五支”,家谱及郭家后人称为“八五宅”,在郭宅街、棋盘街聚族而居。

郭家族人,宅院相连,屋宇毗邻,家庙兼备,门第轩昂,颇具规模。

潍县竹枝词云:“连云甲第尚书府”,可见郭宅街房屋之多,气势之盛。

至建国初期,郭氏家族,子承孙继,香火递演,家学承传,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人仕宦,成为名门望族。

据统计,明清两代先后产生过太学生等各类生员457人,其中有郭尚友、郭梦龄、郭梦惠、郭雄飞、郭仟、郭章、郭恩庚、郭育才等进士8人,举人27人,武举2人,贡生以上83人;一至七品官员224人,八至九品官员117人,其中尚书2人,郭守经、郭伟绩、郭梦惠、郭肇堂、郭衍芬、郭绥之、郭康之、郭恩庚、郭恩煌、郭树棼等10人先后供职翰林院。

有清一代,还产生过54位诗文书画家,比较著名的有郭伟绩、郭同人、郭汝龙、郭钧、郭铣、郭遇后、郭起隆、郭榆寿、郭值星、郭恩赓、郭育才等;刻石专家,如郭启翼、郭伟绩、郭起隆;金石研究者,如郭麋、郭裕之、郭恩坚等。

民国期间,著名的书画家有郭笠农、郭谷石、郭味蕖、郭馨吾等。

《潍城区志》所刊清代潍县的诗词文集目录168种,其中郭氏族人有64种。

为善为德尚书府,松筠桐荫郭家园明清时期,科举选仕达到了极盛,通过科考及第或举贤推荐,获取官职和功名,是儒士晋身社会上层的主要渠道。

郭氏家族为科第簪缨之家,自郭翠起,后代做官者三百余人,多数为在承继研修学业家风的基础上,通过刻苦学习参加科考后获取授职。

明代后期郭尚友(1568-1647),字善儒,号瞻月,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

历任咸宁令、漕运总督、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官至户部尚书,为朝廷一品官员。

他性情刚直,为官克己奉公,清白廉洁,刚正无私。

晚年回到梓里,恰逢山东灾荒,饿殍遍野,潍县尤为严重。

他设厂煮粥,周济灾民,使无数饥民得以存活。

潍县县城在汉代建立,原为土城,崇祯十二年(1639),他与县令邢国玺集资修城,易土为石,石城高四丈有余,厚十丈五尺,修建了雉堞、楼橹、壁垒、濠堑,设角楼与炮台,并铸铁炮置角楼。

城高池深,易守难攻。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军万余围攻潍县,当时潍县锁钥青齐,富甲一省,清兵志在必得,但时任潍县县令的周亮工,指挥有方,潍县人民众志成城,城内男女老幼,都搬运砖石粮草助战。

周亮工令人在其胸前写上“潍县令周亮工之尸”的大字,冒死亲临城头指挥军民坚守城池。

其妾王荪年仅十九,激战中冒着枪林箭雨登在城楼擂鼓助战,被邑人称为梁红玉。

郭尚友当时也已年逾古稀,但仍与明廷旧臣张尔忠、胡振奇等坚守御敌,血战七昼夜击退清兵,清兵久攻不下,后来转攻附近寿光、昌图15-4 潍县老城门旧址邑二县,并用二县俘虏作前锋围攻,郭尚友等坚持三个月之久,使县城幸避蹂躏之灾,百姓免遭涂炭之罪。

清顺治二年(1645),抚臣王鳌永两次上疏推荐耆老旧臣,把郭尚友列为首位。

郭尚友见诏后,写《辞荐书》告称年迈且病,坚辞不就。

清顺治四年至79岁在家乡病故。

《四库全书》收郭尚友撰《缮部纪略》一卷,列史部第878册。

另有《漕抚奏疏稿》,刻印过自撰《爱劳轩答问草叙》1卷。

郭尚友之孙郭一璐(1643-1713),康熙十六年贡生,曾经做过户部广西主事、户部贵州司员外郎、云南武定军民府知府、江西饶州府知府等,任内勤政爱民,断案公允,平反冤狱。

有《旅贞诗草》一卷。

郭一璐病逝于任上,灵柩归潍时,饶州绅民,扶柩远送三百里后,“哭奠而去”。

郭尚友的第六世嫡孙郭栋,字伦升,慷慨大方,每逢县治内大的工事及赈济灾民时,总是仗义疏财,援手相助,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郭栋之子郭耀章,曾任辰州知事,时朝廷远征缅甸,辰州为行军要道,郭耀章勤于政事,累死任内,以身殉职。

有《芜园诗草》存世。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潍县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名士刘应节,累官至刑部尚书,辞官回乡后曾在浮烟山创办麓台书院,培育英才。

刘应节的宅居,原在潍县城内西门大街道北九曲巷以西,嘉靖年间,刘应节在县署东南天仙宫以东修建私家花园,称为南园,是当时县衙之外最大的宅院之一。

潍县自古园林多,号称十六园,城内七处、城外九处,比较有名的有南园、半亩园、叠石山馆、绿野宅、易园、颐园、十笏园等,还有清末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故居内的万印楼。

南园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座园林(在今南园小区)。

明代天启年间,南园易主为郭尚友,故又称为“郭家园”,后来在园中修筑了旧华轩、知鱼亭、松篁阁、来凤轩等景观,经多年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园中塘台轩楼,山石水池,曲桥回廊、亭榭书房,步移景换,无不巧妙,郑板桥赞美“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有明媚清心之美,如同苏州园林,宁静淡泊,清风漫过,竹影婆娑,兰香幽幽,堪与石笏园(原为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媲美。

郭一璐和他的侄子郭伟业(字质亭)、郭伟勣(字芸亭),当年曾经营郭家园。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

当时因白浪河水泛滥,城墙倾圮,板桥号召修筑城墙,并以邑宰身份捐修八十尺,郭伟勣与郭耀章,作为当地士绅,代修城墙,使垛齿城楼,表里完整,固若金汤。

郭氏兄弟还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捐修了潍阳书院,养士为学。

他们因读书做官,与县令郑板桥成为知交,过从密切。

从县衙到郭家园距离不远,板桥公务之余,经常在其郭家园饮酒赋诗,与郭氏兄弟谈论画竹心得,传为佳话。

据说潍县自古无竹,元代蔡郑板桥《竹图》跬到潍任职,无竹可赏,以种芦苇代竹。

板桥知潍县时,南园才有竹千竿。

在这里,板桥品茗赏竹,留下了书画诗文若干。

今存“郭家园”木刻,即为板桥所写;现存“兰草”石刻,原作也是此时所画。

板桥在南园的诗画,总是离不开一个“竹”字。

《南园画竹赠郭质亭》诗:“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

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咏竹之余,赞美郭氏兄弟清雅绝尘之风。

另画《巨幅竹图》,题诗:“七载春风坐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

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此画为郑板桥代表作之一,在郭族后人手中收藏近二百年,后为上世纪40年代驻防潍县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军军长李弥所据,后李弥去台湾,任“云南省政府主席”,此画下落不详。

板桥弃官后,借寓郭家园,举家搬入客住,达半年之久,其间值质亭先生母刘太宜夫人生辰,送土产绿橘香橼橄榄祝寿。

南归扬州时,又作一幅瘦竹图赠郭伟业,题诗《题南园丛竹图留别郭质亭》:“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

饮得西江一杯水,如今清趣满林遮”。

晚年,仍怀念郭家园,画兰竹寄郭芸亭,题诗:“缀玉含珠几剪兰,新篁叶叶翠琅玕。

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

”可见板桥知潍县七年期间,与郭家的密切之情。

郭伟勣(1710-1791),一作伟绩,字熙虞,号芸亭、柏园、松筠道人。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钦赐举人,五十五年钦赐翰林,斋堂为松筠桐荫馆。

书法擅长篆隶,精于制印,与侄儿郭风举都以治印名噪一时。

师法安丘篆刻名家张卯君,所作温润秀雅,超凡脱俗。

曾以书画为媒,广交名士,为郑板桥推重。

以自刻印及家藏旧作石印汇辑而成《松筠桐荫馆印谱》,三卷三册,为潍城印人对古玺印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郑板桥题写首页,有臧梦元、李观澜、尹可传、陈之枫序及郭伟绩自序。

后附《百岁纪年》及《邃古斋印谱》各一册。

另有《印章初学须知》。

郭伟绩之子郭见龙,生卒年不详,字德普、德溥、得圃,号楠溪,贡生。

喜爱治印,与其父郭伟绩、堂兄郭启翼辑《松筠桐荫馆古铜印章》一卷,辑录官私印章共四百余枚。

有《郭见龙印谱》一册传世。

曾重修郭氏族谱八卷,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记事至清嘉庆十九年。

郭伟绩侄子郭启翼(1736-1795),字凤举,号莲溪、恬庵、寅栖、寅栖,斋堂为松雪堂。

乾隆时举人,曾在江西新城、安福等地做官,后罢职归里。

善诗文,喜吟咏,工篆刻,师法安丘篆刻名家张卯君,颇能神似。

自少年起嗜古成癖,富收藏,于金石考据用功尤勤,嗜好治印,曾披览古书画名印及秦汉以来所传印谱,苦心追摹,只恨不够精工,深知篆镌之微妙,务在辨迹求心,心领神会。

存世有《松雪堂印萃》、《摹印萃》等著作。

与郭氏兄弟同时代的郭汝龙、郭起隆,在绘画方面颇有成就。

郭汝龙(1698一1770),字乾五,号符岚。

乾隆辛酉拔贡。

一生潜心画法,为胶州高凤翰,安丘张在辛所称许。

乾隆潍邑志十景即汝龙所绘。

《乾隆潍县志》、《潍县志稿》有载。

郭起隆,生卒年不详,字南庐,监生。

工花卉,曾以指濡墨作大幅设色牡丹,追踪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偶作山水亦简逸有致,又善书法,精篆刻,工诗词,喜收藏,著有《三余书屋诗草》。

《山东通志》有传。

清道光三年(1823),郭氏第十三世又出了一门进士,列2甲48名,是郭鸿燮的曾孙,名梦龄,字文与,又字小房,号砚农。

郭梦龄为官经历很丰富。

道光五年(1825),郭梦龄任直隶龙门知县,当时龙门县内有土豪五人,横行乡盟,无恶不作,人称“五虎”。

郭梦龄到任后,整肃治安,将其就地伏法,平息民愤。

道光二十一年 (l841),湖北农民起义军攻克崇阳、通城,围攻通山、蒲圻。

时梦龄任湖北武黄同知,随从总督裕泰去蒲圻增援,收复崇阳、通城,俘获首领钟人杰,押解回京,因“功”受道光帝两次召见,并被赏戴花翎。

道光二十二年,升任四川顺庆知府,此后调任甘肃兰州道按察使,与陕甘总督林则徐有过交往。

当地少数民族起事,拘捕多人,郭梦龄受命复审案件,认为他们罪有可原,多数释放。

林则徐疑其审判失误,查阅供词后,方知审理得当,对他极为称许。

咸丰元年 (1851),郭梦龄擢升山西布政使,次年任山西巡抚,第三年又回任布政使。

此后太平军起事,攻占垣曲、绛县、曲沃,大兵压境,平阳告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