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概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1.1学习目标1.列举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著作;2.陈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所做的重要贡献;3.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4.比较教学实验研究与教学设计研究的联系与区别;5.根据本章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对提供的若干研究实例做出适当的分类。
1.2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创建与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中国古代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分为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
(1)孔子:学习心理方面提出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学习阶段的思想。
在德育心理方面,“把品质的形成也看成一个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阶段。
(2)孟子:主张在学习中要积极思考。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荀子:《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学原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
(5)朱熹: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时习旧闻,而每有所得”等。
2.西方的观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前,人的心理被称为灵魂或精神。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灵魂论》是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区分为适合其相应“自然等级”的三种不同水平。
如下表所示:(2)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
(3)夸美纽斯: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4)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5)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
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二)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创建1.教育心理学的独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1)学校教育事业的需要;(2)科学心理学本身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科学化的尝试(19世纪下半叶)(1)冯特(德)于1879年在莱比锡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这标志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
(2)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梅伊曼(德)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比纳(法国)和西蒙(法国)于1905年制定了《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3)19世纪后期出现的用“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俄国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美国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日本贺长雄的《实用教育心理学》。
(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开始确立。
大纲的结构如下:① 第一卷《人的本性》,人是先天倾向和后天环境、教育的产物;② 第二卷《学习心理》,是他的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
书中强调联结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的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等;③ 第三卷《个别差异及其起因》,认为环境和遗传两者都很重要。
他反对自然主义教育,反对形式训练说。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梅耶(美)将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比作三种道路:单向道、死胡同和双向道。
(1)单向道时期(20世纪初)心理学家深信,科学心理学原理,即使是从实验室的动物研究中得到的,都是可以运用于教育实践的。
美国开展的教育心理学研究:① 贾德:儿童阅读心理学研究;② 桑代克:致力于智力测量研究;③ 推孟:天才儿童研究;④ 美国全国教育研究会:天性与教育问题研究。
(2)死胡同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原理的教育运用持悲观的态度。
完全脱离教育实际的学习论研究受到鼓励,其中的代表人物为赫尔。
(3)双向道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和90年代)持“双向道”观点的人认为,心理学与教育这两个领域是相互促进的。
① 开始关注学科心理学的学习和认知研究,学科心理学的出现表明心理学在适应教育实践需要方面取得了进步;② 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促使心理学从实验室人为控制情境中的一般学习研究转变为现实情境中的认知研究。
2.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中国作为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起源20世纪初廖世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并于1924年编著和出版教学心理学教科书。
(2)民国时期主要观点和研究资料借鉴美国,也有部分国内的研究,尤其是心理测量和语文教学方面的国内研究较多。
代表人物有廖世承、高觉敷、艾伟、萧孝嵘、陈选善。
(3)建国初期至“文革”结束时期学习的目标不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苏联。
引进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教师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建设需要。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为主要成就。
(4)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特点:① 大量翻译出版了国外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和专著;② 在引进的基础上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③ 国内一些学者在长期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教材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冯忠良提出确定教育心理学对象的三条原则(1)体现本学科的特殊性;(2)明确与邻近学科的区分;(3)体现本学科的水平。
2.宽泛的定义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3.非宽泛定义在非宽泛定义中,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1)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代表人物有奥苏伯尔(美)和冯忠良。
(2)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教育心理学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
代表人物为盖奇(美)。
4.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教育心理学定义为“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国内学者多采用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来界定他们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一般采用非宽泛定义来界定他们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关于学习的研究、关于教学的研究、关于师生心理的研究的三个方面。
1.关于学习的研究(1)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2)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3)阐明学习的过程;(4)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5)阐明不同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2.关于教学的研究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过程。
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的任务如下:(1)用心理测量的方法确定学生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目标);(2)激励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3)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有组织的信息;(4)引导学生对呈现的信息作出适当反应;(5)对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和纠正;(6)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便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交流;(7)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诊断和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救教学。
3.关于师生心理的研究(1)教师心理研究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中,教师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
已有的研究包括:① 鉴别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个体的心理品质以及教师的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② 通过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比较研究,揭示教学专长的知识技能的构成成分;③ 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过程与条件;④ 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
(2)学生心理研究①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② 中小学生差异心理的研究;③ 例外(或特殊)学生心理的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分析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可以分成四大块:1.学生和教师的心理;2.学习理论及其应用;3.各种类型的学习过程;4.教学心理(含课堂管理心理)。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分三种范式: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设计(开发)研究。
如图1-1所示。
1.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的方法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实证假设并建立系统理论的研究。
实证研究分为两类:(1)定量研究(量化研究)通过测量、统计分析等程序,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结果的研究。
如艾宾浩斯关于无意义音节学习和遗忘速度的研究。
定量研究又分两大类:①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设计,操纵与控制自变量与因变量,检验因果关系的假设;② 相关研究(非实验研究):研究若干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选择某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分别测量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成绩,然后计算智力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从而判断两者的相关程度。
(2)定性研究(质性研究)用语言文字描述结果的研究,包括个案研究、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文件分析四种常用的方法。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对,是根据文献资料和个人或集体的知识经验,采用逻辑思考与推理方法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常见的理论研究有经验总结、理论介绍与评论、新理论建构。
3.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新的教学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二)教学实验研究1.定义教学实验和教学设计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这里说的教学实验是指学校课堂教学实验,属于准实验或自然实验。
2.基本程序① 提出与分析问题;②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③ 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④ 收集教学效果的证据;⑤ 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3.教学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 教学实验应把重点放在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上;② 教学实验应吸引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参加;③ 在教学实验中应注意多种研究的结合。
(三)教学设计研究1.定义教学设计又称“系统化教学设计”,指将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活动、信息源和评价的系统化的和反思性的过程。
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在于开发教学材料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学效率。
2.一般过程一般过程概括为五个成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简称ADDIE模型。
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与评价解决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既是问题解决过程,也是科学研究过程。
其产物是教学方案、模型、教学材料、练习、学生的活动、教学指导手册等。
1.3 课后习题详解一、解释下列术语1.哲学心理学答:哲学心理学是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2.科学心理学答: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答:《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