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课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型:新授课一、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社会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自我诊断(预习)(一) 挽救民族危亡①面临民族危亡,晚晴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才能救亡图存。

背景②康有为的两本书,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结果:失败。

除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原因②维新派缺乏,没有。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

意义:①推动了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时间:背景:①签订后,列强掀起,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洋教势力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范围:性质:过程:慈禧太后采用先企图加以后的方法。

结果:在的倾向,也存在明显的排外行为。

评价的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三、合作探究(重难点)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4)由上述图片串起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四、巩固练习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2、在近代中国,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①协定关税②领事裁判权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④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A. ①③④②B. ①②④③C. ①④②③D. ②①③④3、下表是同学们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时期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A.C.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4、《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

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5、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这一现象共同说明()A. 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B. 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C. 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D. 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6、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 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盲目排外D. 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五、课后重点问题总结1、戊戌变法的影响?失败的原因?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六、知识链接1、百日维新的内容2、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答案:BBCABC(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商品输出(或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打开市场)。

(2)管带:邓世昌;通商口岸:苏州;内容: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3)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辛丑条约》。

(4)变化: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古代中国的辉煌值得我们骄傲,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制度在汉初和元朝的变化,你如何理解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2)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在材料二中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答案】(1)变化: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2)学生可以选择论点一或者论点二进行论述,亦可将两种观点结合论述。

【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怎么变动都是始终围绕维护中央集权这一根本目的。

(2)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阅读材料二信息,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提炼一种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而且控制在200字左右。

“观点”,由材料二信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可以提炼出: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或者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结合中国古代史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寻找相应的知识论证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

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

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

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

《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

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

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

(要求: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也为该书的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方面,国际社会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因此该书在海外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受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在国内不能公开发行。

改革开放后,国内极“左”思潮逐渐消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该书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回归国人视野并逐渐走红。

综上所述,《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海内外的传播,深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同时也为宣传中国,宣传中国共产党起到推动作用【解析】【详解】可就该书出版后20世纪30年代传播历程提出观点:20世纪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