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试题

新闻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1.舆论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

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

3.报纸的二次售卖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

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

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

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二、观点辨析题.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答:题中所述观点有误。

(1)新闻不是“事实”、“现象”,而是“事实”或“现象”的信息。

(2)新闻只是“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信息,不一定是“与人类生存有关”。

“与人类生存有关”。

中说明了新闻的重要性,而没有包括显着性、趣味性、接近性。

(3)新闻可以定义为:新闻是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的信息。

2.新闻选择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所构成的媒介市场。

答:(1)传者中心论、受者中心论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是互动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传者具有传播渠道优势,是“把关人”,但传者的新闻选择也要受到一些标准的制约。

(3)受众并非完全被动,长期的反馈行为影响了传者的新闻选择。

受众已成为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3.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报道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答:(1)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包括:事实与意见分离;超然中立的态度;平衡原则。

(2)报道者主观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客观”不可能实现。

三、简答题1.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答:(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2)两者的区别:出发点不同;归宿点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要求不同。

(3)两者的联系: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两者会出现一定的复合现象。

2.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属性是否等同于有偿新闻?答:(1)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2)受众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新闻媒介产品,新闻媒介产品通过市场流通到达受众,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属性。

(3)有偿新闻就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的违法行为。

3.简述你对当前娱乐新闻的看法。

第2/4页答:(1)娱乐新闻是那些以文艺和娱乐界事实为素材的新闻。

它除了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外,还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属于软新闻的范畴。

(2)娱乐新闻在一定情况下,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起到社会解压的作用。

(3)但是娱乐新闻的泛滥也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四、论述题1.何谓传媒市场细分?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传媒市场细分的现状。

答:[答案要点] (1)传媒市场细分化是指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的差异性需求来分化传媒市场,实行分流发展,从笼统追求“共赏”走向细致地满足“分赏”,在不同层次上满足受众多元的信息需求。

(2)从报纸业、广播业,电视业等几个方面来谈我国传媒市场细分化的现状。

2.试评价1978年来中国的新闻改革。

答:[答案要点] (1)1978年来中国的新闻改革经历了三次跨越。

(2)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三次跨越进行评价。

五、分析题根据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分析当前中国传媒由“信息为王”向“故事为王”方向发展的利弊得失。

答:[答案要点]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信息”概念被引入我国,立即引发了国人追捧。

提供信息被认为是新闻的第一要素。

但是,在新闻娱乐化遍及全球的今天,“故事”正在取代信息成为新闻报道中重要的要素。

“讲述故事”正在取代“报道新闻”。

利:增加新闻可读性,扩大受众面;弊:片面追求故事情节,扭曲事实造故事。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着作()。

A《新闻学》,徐宝璜着 B《中国报学史》,戈公振着C《新闻学》,王韬着 D《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着2、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是()。

A新闻是最近产生的报道 B新闻是新近报道C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D新闻是发生事件的报道3、每一件具体的新闻报道,它的生命力是非常短暂的,因此西方学者称新闻报道为()。

A易碎品 B速效品 C时效性 D新鲜品4、()是解决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的。

A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 B宣传价值和报道C趣味性与宣传价值 D重要程度与新闻法规5、我国新闻传播中的三贴近指()。

A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服务B贴近政府、贴近政策、贴近国情C贴近经济建设、贴近精神文明建设、贴近生态文明建设D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6、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宣传的方针,是由()正式提出的。

A江泽民 B 毛泽东 C刘少奇 D李瑞环7、新闻自由的核心是保障自由,但又要防止()A扩大新闻自由 B限制新闻自由 C滥用新闻自由 D侵害新闻自由8、从长远看,从整体看,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属于()。

A受众 B 媒体 C决策者 D把关人9、关于新闻的起源,有()两种不同观点。

A自然说与社会说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经济基础论与上层建筑论 D物质论与意识论10、()出台,是社会主义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

A《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B《记者守则》C《自律公约》 D《报人守则》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1、新闻学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已经有了成文的《新闻法》()。

3、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受众都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起着各种制约作用。

()4、我国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从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进行。

()5、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与受众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的两项重要的工作,它们决定了媒介的内容选择、媒体风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成败。

()6、舆论监督就是新闻批评。

()7、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是以一定时间点为节点的真实。

()8、公开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面向尽可能多的受众。

但公开并非绝对的,必要时应该写作内参。

()9、新闻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化报纸蓬勃兴起时提出的,最早形成于美国。

()10、新闻自由思想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制播分离2、主流媒体3、新闻概念的实践派范式4、用事实说话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20世纪80年代,信息概念引进,在新闻学术界展开了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论争,论争中的主要观点有哪几类?2、新闻法规与新闻政策的不同点有哪些?3、当前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五、能力测试题:(18分)请看如下材料:最近一段时期,广大观众对《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近10档相亲节目批评颇多,他们认为,这些节目总结起来大约有“八宗罪”:一是节目内容、形式雷同,抄袭之风盛行。

二是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忽视情感交流。

三是盲目追求收视率,刻意制造敏感话题,刺激观众的窥视欲。

四是节目嘉宾不少是“托”,相亲变为“演戏”。

五是女嘉宾频出“丑闻”“绯闻”,恶俗炒作吸引眼球。

六是语言暴力充斥节目,嘉宾言语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毒舌”飞舞,缺乏平等交流。

七是把庸俗当脱俗,让低级趣味成为流行,随意贬低“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突破社会道德底线。

八是虽为相亲节目,却真情匮乏,真爱难寻。

请问:1、相亲节目泛滥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在相亲节目泛滥,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新闻媒体该如何报道该类事件?3、2010年6月9日,广电总局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除了整饬相亲类节目中的“炒作、造假、低俗”等现象外,对被评价为“洒狗血、审丑、猎奇”的大多各类情感故事类节目也进行了规范。

你如何评价广电总局的两个通知?六、论述题(16分)要求:字数在200字以上结合报纸谈谈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特征、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要做到()A.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B.充分体察群众的兴趣C.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结合D.接受社会与公众对新闻舆论的监督27.我国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的方针被概括为“开”、“好”、“管”,其中“开”指的是()A.新闻批评的领导问题B.新闻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问题C.对新闻批评的认识和态度问题D.新闻批评的对象问题28.下面列举出了新闻批评的部分种类,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一般性批评报道B.深度报道C.典型报道D.连续性批评报道29.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新闻职业道德条例是()A.《记者行为准则》B.《记者守则》C.《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D.《记者职业规范》30.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是()A.建议意见B.新闻评论C.追踪报道D.新闻批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公有制为主的社会环境中,不允许()A.党派创办新闻业B.社会团体创办新闻业C.私人办报D.外国资本控制新闻业E.私人资本控制新闻业32.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主要观点包括()A.新闻自由是资本的自由B.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C.新闻自由具有政治属性D.新闻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E.没有抽象的自由,只有具体的自由3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是()A.为人民服务B.为经济建设服务C.为党的方针路线服务D.为社会主义服务E.为文化事业服务34.“正确的舆论”的含义包括()A.政治方向正确B.反映客观现实C.反映时代要求D.舆论话题适时E.舆论强度适中35.新闻舆论监督从监督主体看,主要是()A.新闻传媒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B.党和政府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C.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D.新闻传媒代表党和政府对社会实行监督E.新闻传媒对自身的监督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36.为什么说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作用?37.新闻价值五要素说的科学含义是什么?38.简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基本点。

相关主题